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福建省马尾松群体和个体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马尾松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用材树种。本文对马尾松的群体和个体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研究, 目的在于发掘当地树种的遗传资源,科学地制定马尾松的遗传改良程序,以及为当前林业生产中种子调拨和建立采种基地等工作提供依据。 1979年,共采集种子样本73份,包括全国不同产地、省内不同林分,同一林分不同家系和不同海拔高度的林分。1980年,于洋口,官庄林场作苗期比较。观测项目有种子大小,重量、发育程度、苗木高度,地径。封顶率和其它性状。根据试验结果,本文对各种变异类型做出了评价,并对福建省内马尾松的遗传改良程序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2.
<正>风媒授粉种子采自福建省14个成熟的柳杉天然林。在实验室和3个林场的苗圃中研究了种子品质和苗木的生长情况,发现我们所研究的大多数性状,在不同林分间或同一林分不同单株间都存在有显著的差异。一年生苗木高生长表现出高度的遗传稳定性,家系×地点互作方差分量非常小(0.38%),是不显著的。估计的家系高生长广义遗传力为0.905。  相似文献   
3.
杉木种子生活力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 据各地检验,杉木种子发育健全具有发芽能力的一般只占30%左右,其余60%—70%的种子发育异常(涩粒和瘪粒)无生活能力。从而提高了育苗成本费。这是杉木种子工作中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许多种子园即将投产利用,如何改善种子的播种品质、降低育苗造林成本,已成为种子园集约管理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从1976年起对杉木种子生活力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现就四年的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如下。 二、材料和方法 1976年,在福建洋口林场1966年和1975年的嫁接种子园(简称种,下同)和优树收集区(简称收,下同)以及1967年的实生苗种子园内,设置了固定的观测样株。计有无性系(或家系)44个,样树55株。每年从各样株固定的树冠部位(上、中、下),分别随机采摘充分成熟、发育正常和无病虫害的球果10个(每株30个),逐个进行人工解剖,统计出发育健全、涩粒和瘪粒种子的数目,并按球果和样株计算各自所占的百分比率,然后将此值经反正弦换算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 人类为增加林产品的收益,在认识和利用树木种内有益变异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数百年前,我国的杉木及日本的柳杉造林,就使用经过选择的优良类型或个体的种条。欧洲在十八世纪初也已应用经选择的种子造林。但是有关专门为生产种子而营造林分的想法,1787年始见于文献。十九世纪初Anderson(1906)和Oppermann(1923)分别发展了关于建立林木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种子园的思想。1934年Larson在《林木育种》的论文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无性系种子园的概念。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林木种子园”这个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六十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这个时期中,主要是采用优树无性系嫁接繁殖建园。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用主分析量分法(PCA)分析了 2年生产地试验林的7个生长性状,用逐步回归法测定了这些性状与9个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树总高、冠幅生长和年高生长量分别为前三个主分量中的正向的高负荷量,这三个主分量占7维空间中观察方差的98%左右。引起生长量变异的主导生态因子为纬度(X_1)、年平均相对湿度(X_5)和年平均雨量(X_7)。据此,官庄林场地区的树年高生长的线性模式为: y=85.6249—1.4147X_1+1.3205X_5—0.0121X_7 (F=5.787)  相似文献   
6.
杉木种内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本文报道杉木6个优树无性系完全双列交配设计苗期试验部分结果,叙述了对苗高等五个性状所作的测定和分析,评价了各交配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阐述了各交配组合的优势效应同亲本配合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测定性状苗期的遗传控制方式,并估算了各性状的遗传力。此外,还对杂种优势的评定方法、杉木亲本自交表现与其配合力的关系、杉木的遗传改良方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第一代种子园亲本间再行控制杂交,能进一步获得具有显著优势效应的杂交组合,供第二代选择。2、交配组合杂种优势水平与构成该组合双亲的配合力效应值大小和正负方向有关。3、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所测定性状(除地径外)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正反交效应方差,均达1%显著水平。4、苗高的为0.74,分枝总数为0.34,分枝轮数为0.43,最长侧枝长度为0.11。5、自交不衰退的个体表现为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