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到中年》、《废都》、《桃李》的主人公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由“圣人”到“凡人”再到“俗人”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反映出新时期知识分子阶层逐渐世俗化的倾向。知识分子的世俗化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社会观念的变迁使知识分子面临着传统价值观不断被否定的危机。为消解失落之痛,寻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恰当的社会定位,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己的“突围之旅”。  相似文献   
2.
《人到中年》、《废都》、《桃李》分别塑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初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经历了由“圣人”到“凡人”再到“俗人”的过渡,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从固守精神家园到失去精神家园的失落、惶惑,再到知识分子自身对精神家园完全弃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主要从作家作品读者三个方面进行文学研究,尤其重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作品只有被读者接受了,才完成创作过程,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等读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考虑在内,指出并承认了对作品不同理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接受美学还力图从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来寻求对于作品的不同理解的原因,又为见仁见智现象找出了客观依据。下面就从古代解诗的迥然不同来谈谈接受美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论壮族“那文化”的生态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山壮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那文化”,在这种文化常态中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人际和谐的观念是一种可贵的生态发展观,其理论价值在于:它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基础性的社会历史依据和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那文化"作为壮族物质文明的标志,必然成为壮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供选择的一种借鉴模式,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需要进行现代性转换,找出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承接点,采用可行的方式,弘扬其合理的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