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冰冻切片及尼氏染色法观察了鸣禽类黄雀(carduelisspinlaus)与黄喉鹀(Emberizaelegans)低位脑干中的听觉核团的位置、形态及细胞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组成听觉上行通路第一级中继站的两对耳蜗核(Nucleuscochear),即延髓的巨细胞胲(Nuclcusmagnocellularis.NM)和角状核(Nucleusamgularis,NA)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巨细胞核呈卵圆形,其细胞均为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长径为25-30μm,突起较少.而角状核呈三角形,核内包含各种类型的细胞,其中有纺缍形、多极型和卵圆形等,胞体大小不等,长径为12-25μm,突起较长.由此提示这两对耳蜗核可能有不同的功能.延髓层状核(Nucleuslaminavis,NL)是听觉上行通路中的第二级中继站,核团呈棒状或卷曲状,中央部呈"Z”或"S”字形,细胞呈层状排列,胞体呈长梭形或多极型,长径为20-25μm,突起较长.本文为进一步研究鸣禽类的听觉机能及声源定位等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各种鸟类的鸣叫能力是不同的,其发声器官也各有特色。就其鸣叫能力,可将鸟分为两大类,即鸣禽类与非鸣禽类。两类鸟的鸣管及鸣肌的形态结构是有显著差异的。已知,在鸟类的发声中,舌下神经起主要作用。鸣肌受舌下神经(N_Ⅻ)的气管鸣管分支(tracheosyringoal 简称 ts)支配。这两类鸣与发声有关的神经分布也是不同的。曾有人对部分鸟类的发声器官及与其有关的神经分布做过一些报道(Gross.1964.Notte-bohm,1971,1972,1976.Warner,1972.Yamada,1964.Marlinovsky,1962.Martin,1981.Brackenbury,1980.)但对家鸽及吉林白鸡发声器官的结构特点,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对与发声有关的舌下神经(N_Ⅻ),舌咽神经(N_Ⅸ),迷走神经(NX)之间的关系,也未作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应用尼氏染色及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鸣禽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间脑听觉中继核--卵圆核(n. Ovoidalis Ov)中心核及其壳区(shell)的形态学特征,再应用神经示踪剂BDA (biotionylated dextran amine)对壳区的神经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 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较尼氏染色更能区分中心核及壳区,仅Ov壳区存在脑啡肽纤维或细胞,而中心核几乎不存在;(2) Ov 壳发出纤维投向端脑听区L2b, L1 ,L3,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nucleus VMN)和下丘脑前内侧核(n. anterior medialis hypothalami AM); (3) Ov壳接受端脑古纹状体粗核(robust archistriatum RA)壳区、中脑背内侧核(mesencephalicus lateralis pars dorsalis MLd)与丘间核(n. intercollicularis ICo)界面区的投射.首次发现鸣禽卵圆核壳区同非鸣禽相似,也与下丘脑有神经投射联系,它为听觉发声引起内分泌活动及有关行为的改变提供了神经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4.
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DNA,ABC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成年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端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产生和分布特点.结果如下:1)胸肌注射BrdU短时程组(存活1~5 d),在端脑室带区外侧壁(LVZ)有大量的新生标记细胞,并在纹状体腹侧的室带区(VZ)形成标记细胞增殖热点;2)注射BrdU长时程组(存活15~30 d),在画眉高级发声中枢(HVc)、HVc壳、高位发声运动中枢———古纹状体栎核(RA)内有一些新生标记细胞,在端脑靠近LVZ的区域有较多的标记细胞,但在白腰文鸟的HVc、HVc壳、RA内未见到标记细胞.结果表明:1)新生神经细胞起源于端脑VZ;2)画眉每天都有一些新生神经前体细胞迁移到HVc和RA内,而白腰文鸟成年后HVc和RA很少有新生神经细胞代替旧的神经元,这与白腰文鸟成年后不需要学习新语句的行为是一致的.推测在画眉HVc和RA内能不断地产生新生标记细胞,这可能与它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鸣啭语句有关,而且这些新生的细胞在雄、雌画眉中可能具有同样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用BrdU标记DNA,ABC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成年画眉前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产生和分布特点.结果:1)在胸肌注射BrdU存活1~5 d,在前脑室带区(VZ)有大量的新生标记细胞,并形成标记细胞增殖热点区;2)注射BrdU存活15~30 d,在高级发声中枢(HVc)、HVc壳、高位发声运动中枢-古纹状体栎核(RA)、新纹状体尾端(NC)内有一些新生标记细胞,在靠近LVZ的区域有较多的迁移细胞.结论:新生神经细胞起源于前脑VZ,并且每天都有一些新生细胞迁移到HVc、HVc壳、NC和RA内,提示这些核团内不断地产生新生细胞,可能与它们需要学习新的鸣啭语句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和致聋不同时程的成年雄性白腰文鸟X区P物质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致聋后鸟的X区P物质表达量显著减少.X区是鸣禽鸣唱学习的重要核团,P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提示X区P物质可能参与了鸣禽鸣唱可塑性的调节或鸣唱模式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切制鸟脑切片的基础平面定位及定位仪的制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和比较鸟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各核团的相对位置及纤维联系,是研究神经系统的关键部分。而制备相关部位的鸟脑的连续切片,则又是完成这项研究工作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关于制备鸟脑切片的原理和方法已早有报导,大多采用冰冻切片法进行。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和使用何种实验动物,都要参照该动物的定位图谱,并按图谱的要求,以一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SP)在雄性山噪鹛与白腰文鸟听觉和发声中枢内的分布差异,结合计算机图像仪检测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结果:1)SP在端脑的分布为发声学习中枢X区最多,学习中枢MAN和发声高级中枢(HVc)次之,发声运动中枢古纹状体栎核最少.2)两种鸟SP的分布在听觉中枢耳蜗核、中脑背外侧核壳区、丘脑卵圆核壳区等比较相似.3)在山噪鹛发声中枢中SP的标记量比白腰文鸟丰富,尤其是在X区.结果表明:SP广泛分布于发声核团和主要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SP在发声中枢分布的丰富程度可能与鸣唱的复杂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PHAL(Phaseolusvulgarisleucoagglutinin)和荧光金(fluorogold,)顺、逆行神经示踪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环鸽中脑发声控制核内丘核内侧亚核(mICo)和下丘脑前内侧核(AM)的神经联系进行了研究。PHAL顺行神经示踪的标记结果表明,在含有丰富脑啡肽(met-enkephalin,met-ENK)阳性免疫反应神经元的mICo和内分泌下丘脑间存在一条直接神经通路。应用met-ENK和荧光金双重标记的研究结果表明,从mICo向AM投射的荧光金标记细胞中的5%~15%是met-ENK免疫反应神经元。这些结果提示,mICo中的部分met-ENK神经元参与了AM的传出神经投射通路,这条神经通路可能对鸟类发声、听觉和内分泌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调制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聚乙二醇切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应用聚乙二醇包埋动物组织的新切片制作方法。结果表明,PEG切片与传统的石蜡切片相比,有操作步骤简单,快速等优点,将PEG切片应用在神经解剖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中,也能获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