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基于气候和土壤要素的中国耕地适宜性指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的重建工作主要分为数据重建和空间重建,而建立具有空间指示作用的参数对于历史土地利用的空间重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指示意义.本文基于此想法,参考前人经验,构建了一套耕地适宜性指数,作为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的基础.首先通过分析影响耕地时空分布的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从中厘定土壤和气候这2个关键要素,然后基于此构建了一套计算耕地适宜性指数的方法.通过获取的气候适宜性与土壤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图与实际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这2个要素的一定代表性.本文最终的结果代表自然状态下耕地分布的最初可能性,具体特征有:1)对耕地分布起影响的气候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的块状分布;2)对耕地分布有影响的土壤适宜性比较零散,但是大体还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3)对于不同地区耕地分布,影响的主导因素有区别,西北为土壤要素,东南为气候要素;4)耕地适宜性最高的地区基本集中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而青藏高原地区的适宜性最低.结合人口、经济等因素,这样一套耕地适宜性分布图对历史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重要的空间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05、2010、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类变化主要发生在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之间,耕地增加最为明显,15 a间增加了3682 km2,草地减少最为迅速,15 a间减少了2734 km2,这说明该研究区域存在过度放牧、毁草和开荒种田的现象;2)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2000-2015年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综合度为0.54%,其中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到3.63%,林地变化速度最慢,年变化率为-0.25%;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各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指数逐年增长,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高为2.52,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率最高,2005-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最低为0.94,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率最低,但从整个研究时期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各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均大于零,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在日益提高;4)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点,草地-耕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耕地的地类变化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理单元,具有沿河线状分布的特点,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具有点状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牧交错带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1995、2000、200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人文因子数据,使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作物学原理,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文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旨 在 评 估 退 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近13年来太仆寺旗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其中耕地、林地变化最快;2)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太仆寺旗粮食产量影响较小,并没有直接导致减产;3)工程实施以来导致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4)近10年来太仆寺旗经济发展实现飞跃,人均 GDP迅速增加,3大产业内部得到良好的调整.表明 了 退 耕 还 林(草)的实施在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过对现有供需模型效果与肉类供需问题的分析,发现不能忽略地区间的差异;机器学习方法是肉类供需研究方面更可靠的工具;肉类的消费、生产、贸易和政府政策举措时刻处在动态平衡的状态,应在考虑地区差异性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消费、生产、贸易、政策模块进行历史研究和未来预估,运用多主体思想模拟各模块之间的平衡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