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孔子的文献典籍编纂思想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孔子编纂文献典籍的动因、思想特点、显著成果和宝贵精神,阐述了其思想和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片面发展和人格破碎等严重异化现象,而消除大学生异化现象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最根本、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其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因为不但人类情感的力式结构与艺术的力式结构具有“同态对应”的特殊关系,而且人类情感与艺术具有“同态双向交感”的密切关系。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消除自身异化,实现完美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刚美”是张玉能先生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本文对刚美历史渊源、审美特征及其与柔美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不但证明了它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而且指出了它是张玉能先生为适应美学在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的归纳和总结,是对中西方美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刚美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美学范畴,它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各种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伦理观点和学说,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反思、继承、发展和超越。在人类本体论时代,传统伦理学仅把人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而将所有一切非人类存在物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最终发展成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进入生态本体论时代,生态伦理学超越了传统价值观,突破了传统伦理学对人的固恋,将伦理学的视野从人类扩展到了更宽广的大自然,把人类之外的所有非人类存在物全部纳入到道德共同体之中,空前地扩大了道德共同体。人类的道德境界由人类中心境界提升到了生态整体境界。它不但追求人际的自由和公正,而且追求"种际"的自由和公正。它既是传统的自由主义的终结,又是新的自由主义的开山。生态伦理学的最高目标是超越"人类中心论"、"地球中心论"和"地球沙文主义",走向"宇宙伦理学"。它不但为我们正确理解"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提供了新型的道德根据,而且为人们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图书馆的审美文化建设作出了基本判断,探讨了中国图书馆审美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思路,指出图书馆审美文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坚定基石,是图书馆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现代性包括个人主义、现代化、实利主义等特征。这些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甚至它们的每一个变种,都代表了现代性的一个中心方面,都可以被上升为现代性的驱动力。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代性这一极端复杂而独特的社会现象。现代性就是上述诸特征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多元现象的统一整体,就是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至20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  相似文献   
7.
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严重异化,人类心灵丧失了温馨的精神家园。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画廊中美学思想的巡礼,论证了审美教育是实现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根据精神分析和完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知艺术作品的力的结构与人的心理“力”的结构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故审美教育对实现完美人格,达到精神自由和生命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实践美学范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思维范式;论述了实践美学范式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个性化、具体化、民族化理念;指出和分析了实践美学范式克服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观”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论范式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论证了实践美学范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