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禾谷丝核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5—34℃,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最适为23℃,在37℃温度下停止生长,40℃温度持续19个小时,大部菌核不能萌发出菌丝.60℃热水浸菌核30分钟,65℃热水浸10分钟可杀死全部菌核.在-20℃温度下冰冻306天,病菌仍能存活.病菌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散光下生长速度虽然稍慢,但其气生菌丝十分发达.在培养皿中,太阳光照射4小时(最大光强70,000勒克司)可杀死大部分菌核和菌丝.碘钨灯(1000瓦)照射28小时不能杀死菌核.上午11点半到下午3点半的4个小时内的太阳直射和较小角度的斜射光可杀死菌核,其余时间的太阳光不能杀死菌核.用30瓦紫外光灯照射相距20厘米,平放在水琼脂平面上的菌核180分钟可杀死16.7%,紫外光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地抑制作用.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是小麦株腐病的病原菌,是我国近几年来分离和鉴定的小麦上新病原菌.对于该病原的生物学尚缺少研究资料,作者于1982—1985年进行了此项研究,现将生物学研究的第二部分——温度和光照对禾谷丝核菌生长的影响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的传染病菌源(Rhizoctonia cerealis)、种子带菌侵染、病菌的侵染时期等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病株残体,含病残体土壤、土壤中的菌核、带菌的种子都是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种子能够带菌,并有传病作用。发病重而且倒伏的小麦种子带菌率可达9.71%,发病重而不倒伏的小麦带菌率只有1%左右。 R·cerealis能够侵染小麦胚芽、幼苗和拔节后的小麦植株,感病重的幼芽,多数在土壤中死亡。 从研究结果中,综合出了病菌的侵染循环。这些结果为该病的予测予报,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和农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禾谷丝核菌细胞为双核,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细胞为多核,这是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之一.禾谷丝核菌菌核表层细胞与内部细胞大小、颜色、细胞壁的厚薄都不相同.该菌可以小麦(麦粒、根颈、茎杆、穗轴),谷子(茎杆、叶片),玉米(茎杆、叶片),高粱(茎杆、叶片),水稻(茎杆、叶片),稗子(茎杆、叶片),大豆(茎杆、叶片),绿豆(茎杆、叶片),花生(茎杆、叶片),紫花苜蓿(茎杆、叶片),白花草木栖(茎杆、叶片),芝麻(茎杆、叶片),狗牙根(茎杆)等植物作为生长基质,不能以燕麦茎杆和叶片作为营养基质.病菌生长的良好条件是需要糖、硝态氮、磷、钾、硫等营养物质,PH5—9的酸碱度,15—28℃的温度.温度37℃以上仃止生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竹荪菌 [Dictyophora indusiata(Vent.expers) Fischer)的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生产种培养基的筛选结果。筛选出的这些培养基比他人报导和常用的茵丝生长速度快、菌丝粗壮、菌丝生长量大、培养周期短,培养基料来源广、成本低、适合广大北方无竹子资源地区应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大麦和小麦粒为禾谷丝核菌的培养基质,繁殖菌种,接入经用福尔马林消毒的土壤,分别播种经用0.1%升汞水消毒的30种植物的种子或幼芽,测定出19种植物为该菌的寄主。并记载了各种寄主植物的发病症状和出现症状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6种固体培养基上冬虫夏草菌丝的生长速度和4种液体培养基内菌丝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7.
小麦纹枯病有两个明显的发生与流行时期:(1)小麦出苗到返青期;(2)小麦植株拔出第三个茎节(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到成熟。返青后地上部症状消失,出现发病停滞期。病害的消长与小麦生育有密切关系。 施肥种类、小麦密度、降雨、土壤水分、日照等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与流行程度。施入氮肥、油饼肥及大量农家有机肥料,密植等使植株生长茂密,发病重。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成株期降雨量多、雨日多、日照少,是加重纹枯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