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岩石学研究表明新疆黄山镁铁—超镁铁杂岩体第二侵入期三岩相为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产物。该文在有关溶浆热力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合理可行的计算模型,利用熔浆热力学数据测定的最新成果,通过不混溶相化学位的对比,证明在1600~1650℃、压力小于8.2~8.7×1O~8Pa条件下第二侵入期岩浆将发生液态不混溶。  相似文献   
2.
攀西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宏  朱维光  漆亮  周美夫  宋谢炎  张贻 《科学通报》2006,51(11):1297-1304
攀西地区龙帚山和二滩玄武岩形成于较低程度地幔部分熔融条件(〈7%),部分熔融过程中Ir,Ru和Rh表现其相容性而Pt和Pd为不相容元素。这些样品多含较高的铂族元素(PGE),其Pd/Ir和Cu/Pd比值远高于原始地幔值.部分熔融过程中有少量硫化物(约0.007%)残留于地幔源区,岩浆上升过程中则有部分岩浆达到硫饱和而分离出富集PGE的硫化物(约0.020%~0.033%).Os,Ir和Pt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形成铂族金属合金进入铬铁矿或硫化物,导致Pt和Pd的解耦及Ir含量出现很大变化.玄武质岩浆中熔离出的硫化物可能为邻近喷发通道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Cu—Ni—PGE矿床(化)提供重要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3.
我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类型比较齐全,产出的构造背景比较复杂,尽管铂族元素矿床比较匮乏,但铜镍矿床资源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不仅在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和峨眉大火成岩省发现了一系列与地幔柱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镍(铂族元素)矿床,例如金川和杨柳坪超大型铜镍铂族元素矿床;还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境内以及东昆仑造山带发现了一批规模可观的铜镍矿床,甚至超大型矿床,例如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矿床,使得我国产于板块聚合边界铜镍矿床在镍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值.这种特点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特殊的地质背景,反映了我国铜镍矿床成因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这类矿床的勘查策略和技术具有优势,我国地质工作者卓有成效的找矿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理论,拓展了这类矿床的找矿空间.对华北克拉通、峨眉大火成岩省、中亚造山带南缘及东昆仑造山带已发现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对于未来这些区域找矿潜力的合理评价及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层状侵入体韵律层理成因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的分析表明,层状侵入体的韵律层理是在一定过冷却条件下固化带前锋矿物结晶、熔浆组分扩散和固化带前锋推进三者耦合的结果,是一种近平衡条件下的地球化学自组织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赋矿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赋矿地层中珊瑚和Ting石的鉴定表明,化石时代为C3-P1,结合Rb-Sr等时线年龄数据获得如下认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的赋矿地层时代可能为晚石炭世,而非志留-泥盆纪,更不可能为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6.
四川丹巴杨柳坪铜镍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川丹巴杨柳坪铜镍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的含矿岩体围绕杨柳坪穹状构造分布,侵位于泥盆系大理岩、炭质板岩中.自下至上岩体由蛇纹岩相、滑石岩相、次闪石岩相和蚀变辉长岩相组成.似层状浸染状矿体分布于岩体底部蛇纹岩相内,透镜状块状矿体则分布于底部及底板围岩中,后者与前者在空间上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矿石中主要硫化物矿物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块状矿石中还发现辉砷钴矿,以及砷铂矿、碲锑钯矿等铂族元素矿物.野外关系表明杨柳坪含矿镁铁-超镁铁岩体为火山通道相浅成岩体.含矿岩体和大石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者为同源岩浆产物,与其它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点的相似性,表明它们也是峨眉地幔柱活动的产物.当玄武岩浆上升到浅成岩浆房中时,随着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进行,硫化物从玄武岩浆中熔离出来并向下聚集是主要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过岩石学、热力学及熔体结构等方面的详细研究。笔者认为黄山杂岩体第二侵入体的3个岩相带是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结果。3个岩相带(橄榄岩相、二辉岩相、辉长岩相)分别由相应的3种岩浆形成,岩相内部的岩性变化则是分离结晶作用的结果。该文仅从岩石学角度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