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晚清时期,西方人士曾经在中国设立动物保护组织,并敦促中国政府禁绝珍稀禽鸟羽毛的出口贸易。近代温州著名学者刘绍宽,在其日记中记述这一事件时却将西方人此举片面理解为以动物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多年以后,刘绍宽才肯定了西方人在动物保护方面的贡献。结合同一时期宋恕的“兼爱异类”的动物保护思想,则可以管窥近代温州 乃至整个中国在动物福利方面的进步与缺失。回顾这段历史,对于破除人道主义思想中偏狭的人类中心主义成见,建设慈善温州、生态温州乃至建设和谐中国,皆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当下习见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或断裂的思维模式业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中国文化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解释可分为外部冲击说和内在理路说两种。相比较而言,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问题意识,坚持从内在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的轨迹才是我们进入历史中的思想世界和观念变迁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庄子》文本对自然的生成过程、空间结构、内在特性及其价值意义等层面都进行过详细探究,形成了一套把自然生成论、自然结构论、社会结构论以及自然价值论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念体系。“自然”在庄子那里并不是指一个自然物或自然物的集合,而是指自然界生成存有的本性,相应地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特别内涵:“自性”、“独化”和“自由”。自然根源自性,成于独化,自由自在,具有存在的独立性与价值的内在性。自然概念的这一内涵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现代生态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在追寻文化认同与传统中兴的实践中,蕴含着寻求中国性以完成与普世性文化有所区别的自我界定。其中,古代中国的关联性思维方式,通过后现代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在当下中国得以表达。这表明中国特质的传统思维方式业已可能超越东西对立的讨论框架,开始参与共同迈向面对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的建设性的文化复兴与交流运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