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1996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的一年(1958年4月至1959年3月)是印度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在这一年中,印度政府在工业建设和经济改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巩固成就,目前印度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出口,特别是扩大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借此减少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此外,印度政府还积极争取各国的长期信贷以满足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外汇需要,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公营经济和推动土地改革。民族经济的发展一年来,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公营  相似文献   
2.
源起和演变种姓,一般说来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种姓的出现和阶级社会形成时期的分工有关。种姓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但在印度社会中表现最为典型。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出现,大约是在印度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是一种种族奴隶制。后来经过不断的分化演变,成为今天还依然遗留于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自古以来,它与印度教的教义紧密相联。它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渗透在文化、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政治活动等各个领域中。种姓制度,不仅在占印度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  相似文献   
3.
1947年8月,巴基斯坦宣布成立时,几乎是一个单纯的农业国家。巴基斯坦中央统计局在后来发表的关于1948—49年度国民收入的统计中,工矿业收入总共只有一亿二千万卢此,仅占全部国民收入(169亿卢比)的千分之八。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巴基斯坦人民在独立后迫切要求建设自己的国家。最初,巴基斯坦于1950年7月订出了一个六年发展计划(1951—57),预定投资26亿卢比,其中对农业投资为8.2亿卢此,工矿业投资为4.9亿卢此,燃料和动力为4.7亿卢此。但事后发现这个计划有许多不妥和遗漏之处,于是巴政府决定成立计划委员会,进行修订。1951年7月,该委员会公布了一个“二年优先计划”,预定投资为5亿卢比,计划重点放在电力和工矿业(主要是棉、麻纺织业)的建设上。这两个计划后来虽然没有被严格执行,但可说是巴基斯坦历年来经济建设的依据。在1952—53年,巴基斯坦发生了建国后第一次粮荒,使它从一个粮食出口国家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革命的偉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奴役亚洲的侵略計划。为了稳住在亚洲的陣脚,和在南亚建立一个新的反共反人民的基地,美国首先着眼于独立不久的南亚大国——印度。1949年10月,当尼赫魯初次訪問美国之际,“紐約时报”就露骨地写道: “自从共产党軍队席卷中国大陆以来,华盛頓有好几个月总是把民主(应讀作帝国主义)势力在亚洲建立一个核心的希望,寄托在亚洲第二大国的印度,而且寄托在那位印度的决策人尼赫魯总理的身上。”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国际帝国主义被严重地削弱了,而社会主义从一国的范围扩展到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十三个国家。1957年人造卫星的上天,鲜明地标志着苏联在重要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方面超过了美国。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与维护和平的政策,不仅使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无能为力,而且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国际市场和生产资料的垄断地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政治上自主的亚非国家有可能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印度是世界上接受外“援”最多的国家。在美国对外“援助”中,印度分配到最大的一份。在苏联对亚非各国的贷款中,印度也占了首位。印度还从西德、英、法、日、意、南……等国家和捷.波等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取得大量的信贷。现在,当美帝国主义者一再称道印度统治集团在使用美“援”上“花得明智、花得有益”,而另外一些人则再三宣扬什么外“援”帮助印度经济走向“独立”之际,我们来讨论一下外“援”到底在印度经济中造成一些什么后果,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情况印度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制订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56)。据1957年7月底印度计划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政府的计划开支达到二百零一亿三千万卢比,其中八十八亿四千万卢比用于农业和水利综合发电工程,五十三亿二千万卢比用于交通运输业,十亿卢比用于工矿业。在大量的投资和印度人民的辛勤劳动下,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增加。从1950—51到1955—56年,粮食产量从五千万吨增加到六千四百九十万吨,计增29.8%。原棉和黄麻的产量分别从二千九百一十万包和三千二百八十万包增至四千万包和四千二百万包,即分别增加37.5%和28%。其他经济作物如油籽和甘蔗的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计划期内,印度农业总产值约增长了19%。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月,正当印度国内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而德赛政府束手无策的时候,《印度快报》在一篇题为《困难的日子在前头》的评论中写道, “印度的火山喷发在蔓延。……这里的种族教派冲突,那里的罢工闹事,造成了一种不安全的气氛。……国内大片大片的地区法律和秩序陷于瓦解;有关当局由于政治上的干扰或害怕惹事,对这种状况不闻不问。……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国家正在回到紧急状态前一九七三和一九七四年的那种危急状况。”就在这篇评论发表的前后,旁遮普等邦的警察、中央后备警察和工业保安警察等准军事部队先后发生罢工和哗  相似文献   
9.
对外贸易概况1956年是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印度工业生产增长了约9%,工业基本建设的规模也很大。据孟买“商业”周刊报道,这一年中经政府批准开办的新企业有262项(其中有18个水泥厂、28个制糖厂、10个基本化学原料厂和27个汽车零件厂),另有598项旧企业获准扩建或试制新产品。1956年印度主要农作物如谷物、原棉和油料等都因水灾而减产。为了支付建设所需的大量机器装备和一部分粮食的进口,印度必须依靠出口和外援来取得外汇和国际信贷。1956年印度政府在对外贸易上继续采取与各国签订或延长双边协定、放松出口管制和实行出口贴价等鼓励出口的措施。但是由于印度的大宗出口货(如麻制品、棉布、皮革、食用油等)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到剧烈的竞  相似文献   
10.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政府一再宣传土地改革,制定了各种繁琐的土改立法,实际上却纵容地主加强封建剥削,广大农民的处境进一步恶化了。尽管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成百亿卢比的资金,但是,在封建关系的束缚下,农业生产依然停滞不前。尼赫鲁政府为了缓和粮荒,1957年以来每年从美国进口几百万吨粮食。这种饮酖止渴的作法不仅没有解决印度的粮食问题,恰恰相反,印度粮食短缺,特别是大米短缺的情况愈来愈严重了。不久以前,尼赫鲁在国大党议会党团负责人的一次集会上承认,土地改革的极大部分仅仅是停留在纸上,在一些邦农民的租佃权没有保障,农业计划执行得不好。早些时候,印度计划委员会农业小组也承认印度的“农业计划”已经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