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南北朝时期,随着儒学统一天下的文化格局的消弭,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趋向;在划江而治的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下,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南北文化。作为文化表象的文学艺术与风俗习尚诸层面,南北可谓风骚各领、殊途异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赋役制度改革的“摊丁入亩”,是当前史学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一个问题。许多论者认为:“摊丁入亩”废除了编审制度,解除了许多世纪以来加在农民身上的一条锁链;政权通过赋役制度实现的人身控制削弱了;数千年的人头税至今基本废除”。言下之意是说:“摊丁入亩”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南,中华大地上浪漫而又诡秘的一隅。这里有娟秀的山峦、变幻的云雾、腾啸的江河、浩瀚的云梦。一千余年前的六朝时期,当北国正值气候的寒冷干澡期,江南适逢地球气候波动周期的黄金时季。这里既是水产泽国、杏花秋雨、烟波妙曼、钟秀明媚;这里又有官室之丽、女乐之欢、饮食之美、都邑之盛。就在如此的好风光好乡地,辉煌艳丽的六朝文化孕育于斯,放达潇洒的六朝名士成长于斯。 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是人类具有的重要生命形式。古今中外哲人对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皆有精辟的论证。中国古代哲人对此更有独到的见解。《礼记·王制》曰:“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管子·水地》则把水土视为人性美恶、俊愚的“根菀”;《考工记》更以“地气”作为文化产品良莠的缘由。古人以其认识上的局限性完全将文化的生成归结为水土的作用似乎有失偏颇,但也蕴含有某些智慧的发现,给今人以历史的启示。我  相似文献   
4.
本文共分四部分,从封建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角度,对秦汉地主阶级的聚财方式——“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以末致富”诸途径和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改变、富商大贾势力的兴起。第二部分,论述“以末政富”之风和营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以及秦汉统治阶级决策者针对其利弊而采取的相应政策——放任自流和政府专营,但总体上是对工商业进行支持和鼓励。第三部分,论述“用本守之”,并通过透视秦汉与魏晋地主士大夫消费观念的差异性及其社会根源,揭示秦汉地主阶级“用本(土地)守之(财富)”的消费周期长期化的根源。第四部分,对秦汉地主阶级“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的聚财方式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说明它既适应和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日臻完善,适应和服务于封建专制政体,曾一度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契机又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魏晋风度所表现出的那种洒脱的举止、通脱的性格、超脱的心境,是魏晋名士借以稀释、宣泄、掩饰、转移和超脱死亡恐惧的无奈之举,从而给予魏晋风度以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东晋南朝是一个崇尚美的时代,士大夫们傅粉施朱、步行顾影、神情潇洒、风流倜傥;他们的心灵和艺术殿堂更是一个美的天地,王羲之父子之书法,顾恺之、陆探微之绘画,戴逵、戴顒之雕塑,陶潜、谢灵运之诗文……“美”成为时人所标举的时代和社会群体意识。 新的美学思想的发韧、审美范畴的独特创制、审美趣尚的微妙嬗变、构成此时美学别开生面的独特风彩,以此为中介,铸就了我国传统美学大别于西方美学的个性特色。东晋南朝是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时代,更是美的自觉的时代,它处于文化的转型期,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握此时的美学精神是宏观领会我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悠久而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长廊中,音乐文化以其发展的源远流长,音乐思想的纷繁卓异,以及风格独特和非凡气质而彪炳青史。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化人各从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从音乐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等不同视角,阐述出丰富而智慧的音乐思想,从而透露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之功能和特殊气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