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定性分析一般采用已知物对照定性。当没有待测组份的纯样时,可以采用文献值进行定性。目前文献上报导的定性分析数据,主要是保留指数和相对保留值。保留指数规定,正构烷烃的保留指数为其碳数乘100,其他物质的保留指数,则可采用正构烷烃的参比物进行测定,按下式进行计算某组份x的保留指数,该公式表示如下:式中Ix为组份的保留指数,n为化合物的碳原子数,t'R为化合物的调整保留时间。但该公式在一般教材上都没有推导,由教师上课时直接写出公式,因而学员不易掌握该公式的意义,以至在做这类习题时,只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3种新的钴(Ⅱ)的多核配合物,它们是:Co2(L)Cl4·10H2O,Co3(L)Cl6·13H2O,Co2(L)(NO3)4·8H2O,其中L为N,N,N′,N″,N,N-六(2-苯并咪唑甲基)三乙四胺.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紫外-可见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Ⅱ)的氯化物与L可形成双核、三核配合物,而其硝酸盐与L易形成双核配合物.在配合物中,L通过苯并咪唑基3位N与叔胺N与Co(Ⅱ)配位,Co(Ⅱ)均为五配位及六配位.  相似文献   
3.
配合物二(N—质子化亚氨基二乙酸)锰(II)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配合物二(N-质子化亚氨基二乙酸)锰(Ⅱ)并于293(2) K用X射线测出了其晶体结构.晶体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p42_1c, a=0.805 7(1)  nm, c=0.955 1(3) nm, V=0.620 0(2)nm3, Z=2, Mr=355.17, Dc=1.902mg/m3, F(000)=366, μ=1.125mm-1.对于465独立反射点[I>2σ(I)],其R因子为0.019 6,Rw为0.055 3.每个Mn(Ⅱ)与来自四个配体[NH2(CH3COO)2]-中的四个羧基氧原子及两个来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结构.锰(Ⅱ)之间通过桥基配体相联,整个晶体呈层形网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体水分子中的氢与未配位的羧基氧、及质子化的氮原子上的氢与未配位的羧基氧之间的氢键相联.  相似文献   
4.
详细描述了磷钼杂多酸薄膜碳糊修饰电极的制备并通过实验证明在碳糊电极表面确实存在磷钼杂多酸的吸附层.实验发现该电极对IO-3有催化作用并对其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6.
线性扫描吸附伏安法测定食品中痕量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食品中氟的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测定 .在 p H=4 .9的 0 .0 2 mol/L六次甲基四胺的缓冲溶液中 ,铈 -茜素络合剂 -氟的络合物产生一灵敏的阴极峰 ,峰电位为 -0 .85V( vs.SCE) ,峰高与 F- 浓度在 2 .0× 1 0 - 8~ 4 .0× 1 0 - 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1 .0× 1 0 - 8mol/L .该法用于食品中的痕量氟的测定 ,结果满意 .另外 ,对峰电流的性质和电极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标准加入法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试样组成复杂、待测元素含量较低时,采用标准加人法比较好,因为此法能消除基体或干扰元素的影响(‘-‘)。标准加人法形式有多种,下面介绍此法在仪器分析中的几种应用。1标准加入法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应用《3)如图1所示,将样品溶液(其浓度为Cx)将图2中Ax、A;两点取出作图图3。日1标准加入法示意图分成相等的几份(例如四份)。从第二份开始按比例加进不同量的标准溶液(其浓度为CO),然后稀释至刻度(如100ml)。溶液的浓度分别为Cx、Cx+Q、Cx+2C0和Cx+4C0,它们各自对应的吸光度为Ax、A;、AZ和A3。制作工作曲线…  相似文献   
8.
配合物二(N-质子化亚氨基二乙酸)锰(Ⅱ)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配合物二(N-质子化亚氨基二乙酸)锰(Ⅱ)并于293(2)K用X射线测出了其晶体结构.晶体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p421c, a=0.8057(1)nm,c=0.9551(3) nm,V=0.6200(2)nm3,Z=2,Mr=355.17,Dc=1.902mg/m3,F(000)=366,μ=1.125mm-1.对于465独立反射点[ I>2σ(I)],其R因子为0.0196,Rw为0.0553.每个Mn(Ⅱ)与来自四个配体[NH2(CH3COO)2]-中的四个羧基氧原子及两个来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结构.锰(Ⅱ)之间通过桥基配体相联,整个晶体呈层形网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体水分子中的氢与未配位的羧基氧、及质子化的氮原子上的氢与未配位的羧基氧之间的氢键相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