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53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集体成因类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惠民凹陷在古近系碎屑岩储集体的成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成因类型有:冲积扇、河流、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以及滨浅湖滩坝.储层岩石类型有砾岩、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及粉砂岩.不同成因类型的碎屑岩储集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差异较大,三角洲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砂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最高.不同成因类型储集体的物性特征不同,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及滨浅湖滩坝砂体,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砂体物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明显受控于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大小.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采用砂岩分层系数、分布密度和隔层密度、频率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旋回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变化,认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求解绕圆柱荷电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解法,即用时间推进法求定常解,用有限差分方法离散控制方程,用人工粘性法处理固相间断面.计算结果表明,此数值解法能够处理强固相间断面,并且可用于含强间断面的悬浮体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4.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浊积扇的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主要为有机质热成熟演化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脱出的水对易溶物质的溶蚀.成岩阶段可分为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和中成岩A期.中成岩A期又分为中成岩A1亚期和A2亚期,中成岩A1亚期是溶蚀作用发生的主要时期.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主要由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及部分岩屑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2000~2500m的砂岩中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  相似文献   
5.
前人认为Sunda盆地古近系Talang Akar组Zelda段主要为河流沉.本文通过对岩心的岩性序列与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形态组合与地震反射特征的系统研究,认为古近系渐新统Zelda段主要为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在Zelda段沉积早期还发育代表盆地快速下沉阶段的近岸水下扇、滨浅湖、深湖以及浊积扇沉积.详细论述了Zelda段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平面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条带,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大孔道的形成严重影响了油田可采油的动用程度。而且增加了开发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孔道的识别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以胡12块油田为例。通过对大孔道在吸水剖面、电性、静态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进而分析了大孔道的形成机制。胡12块油田大孔道的形成受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程演化度控制。成分成熟度高。填隙物含量少,碳酸盐胶结物少,成岩演化程度低,压实作用中等-弱的储层在后期长时间大规模注水加剧了大孔道的形成发育。是形成大孔道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因源于社会生活,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革,新的社会思潮出现,总要引起社会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导致艺术形式的革新。但是,仅就审美心理而言,其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求新寻异”的自然倾向。它尽管不是促成新的艺术流派、新的艺术形式诞生的根源,却赋予艺术以生生不息、流动不居的活力和恒久的生机。与“求新”倾向同时并存的是“守旧”的审美惰性,这一特征则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历史连贯性。为了使讨论较为单纯,本文将着重探讨“求新”、“守旧”两者的存在依据和实质,相  相似文献   
8.
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既承继了传统的精神特质,又显示出解鲜明的当代性,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开辟了新生面。《文学解释学》的显著特点,是对本学科作了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全书共分“方法论——对话论”“过程论——阅读论”“本体论——意义论”“范畴论——空白论”四大部分。它从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基本准则的宏观考察入手,逐步深入到…  相似文献   
9.
空间同宿环的稳定性的结果不多,尤其对于空间中含有复特征值的奇点的同宿环的稳定的结果更少见到.本文在可定义回复映射的条件下给出了含有复特征值奇点的同宿环在其部分邻域中是渐近稳定的判据,这些结果推广了文献[1]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文学保持生命活力并不断获得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作家苦苦求索的目标,因而如何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实现艺术创新也就成为古今中外的作家、文艺理论家共同关注的难题之一。茅盾虽然没有撰写过专门探讨、论述文学创新问题的皇皇巨著,但是在他的众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著作中曾多次涉及这一问题,他的富有特色的见解颇有启发意义。本文拟就茅盾有关文学创新的论述作一初步的阐述分析。 (一) 茅盾是在新旧文学对峙与交替之际登上文坛的。同其他五四新文学阵营的作家一样,茅盾热情地鼓吹文学创新,以此向复古守旧的旧文学开战。茅盾认为,中国文学之所以奄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