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利用定量金相和电镜等方法研究了C-Mn,V-N,Ti-N和V-Ti-N四种钢的晶粒粗化行为,结果表明:V-N,Ti-N和V-Ti-N 3种钢中都存在大量的第二相粒子,其晶粒长大的进程既与第二相颗粒的大小分布有关,又与第二相颗粒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多向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断裂及微观形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向编织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领域中的新型重要结构材料。为了研究这类材料的失效机理,在扫描电镜下进行了断口分析。研究了碳纤维与树脂及其界面在受力形变过程中裂纹形成与扩展的特性,探索了这类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结果表明: 编织参数对试件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随编织角减小,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都明显增大,纤维与树脂间界面的粘结强度提高,脆性增大。在断裂过程中碳纤维多呈脆性断裂特征,断裂起源于纤维表面的薄弱处。  相似文献   
3.
简介了几种常用钢种电塑性拔丝的主要实验结果,综合分析钢丝电塑性变形不同层次结构的演变过程,对电塑性变形的机制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微观结构层次上,电塑性效应基本上产生于强脉冲电流的电子对运动位错的激活作用,推动滑移变形的发展。在介观层次上,高密度的脉冲电流造成大量超弥散结构的伸长区,十分有利于向错的大量发射,实现变形的转动机制,导致大的变形甚至超塑性变形。这是电塑性变形最本质阶段。宏观层次上,强电流的脉冲刺激,主要在于减弱织构的发展,改善组织的形态,造成有利的应力应变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使电塑性效应推广到生产应用 ,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 17- 6 Mn在变速拔丝时的电塑性效应。实验中对 17-6 Mn的拔丝速度从 9m/ min逐渐提高到 6 0 m/ m in,此速度与生产中的粗丝的拔丝速度相近。实验发现 :高能脉冲电流的引入使拔制应力降低 ,并使材料的塑性提高 ;但是电塑性效应随拔丝速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对 17- 6 Mn钢丝的磁学性能的测量表明 :脉冲电流的引入使饱和磁感应强度 Bs和剩磁 Br明显降低。这表明 ,电脉冲的引入对于材料塑性中的形变诱发相变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冷作加工及应变时效有可能损害钢材的韧性,因而在有关标准中一般对材料的冷卷变形量加以限制.但是现代冶金技术的进步,可以提供综合性能更好的钢材;断裂力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为认识工程结构的破坏及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冶金学理论及工程断裂力学理论,从安全评价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如何区分低碳钢中魏氏组织和贝氏体这一问题,采用金相、扫瞄电镜及金属薄膜的透射电镜分析等试验技术,综合分析了魏氏组织和贝氏体的异同点,探讨了从组织形貌和微观精细结构两方面正确辨认低碳钢中魏氏组织和贝氏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爆炸冲击下的微损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 JEM- 6 30 1F场发射扫描电镜 ,观察了多向编织碳纤维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的断口和微损伤形貌 ,并分析其破坏形式和损伤过程。目的是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制造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低速加载下断裂过程依赖于应力的传递特性 ,表现为脆断 ,纤维断裂主要是由纤维表面缺陷引起的。在爆炸冲击下 ,试件碎裂区纤维呈现出剪切断裂和脱粘拔出 ,纤维间树脂呈层状或河流状花样 ;爆炸产生的复杂应力将首先择优作用于编织束界面上 ,形成沿束界面扩展的裂纹  相似文献   
8.
在材料科学中,复杂动态规划方法是为在不确定条件下寻找结构复杂的非稳定动态目标的轨迹并进行最佳控制而发展起来的,为此,采用未知(不确定)的数学模型,演化规划成为动态规划及综合的非稳态目标的统一,这种先进的综合方法已成功用于解决铸模中合金熔体结晶时电流处理的最佳参数获得问题。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材料的离子束表面改性及工程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运用高能离子束对聚合物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的新工艺。聚合物材料经高能离子注入后其电导率、表面硬度、耐磨性等性能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其表面硬度远高于目前公认的最硬的马氏体钢,其耐磨性明显优于滚珠轴承钢。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类型的聚合物材料在注入前后表面硬度的变化,分析注入离子种类、注入能量、注入剂量等工艺参数对聚合物的影响。利用交联网状结构模型分析聚合物强化机理,比较好地解释了上述性能改善的原因。并对这种新工艺的工程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