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城》耐读。耐读性主要来自:淡化了强编码的事件性结构,作品的局部、细节、人物形象、艺术技巧都作为有审美意义的对象凸现出来;深化了故事的感觉和意蕴,读者的审美注意被引向辽远的、让人深思和留连的世界;存在大量的空白和象征,留给读者无限的再创造的余地。如漫步山阴道上,一路都是风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直感到儿童和原始初民在不少地方存在着相同和相似,有意无意将他们联系起来等同起来加以议论的在每个时代都不乏其人。春秋时的老子崇尚远古生活,主张回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中去,回去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倡人人“能婴孩”;明朝的李贽痛感时人私欲横流,心道不古,而所以如此,在他看来,全在“失却童心”;清人悟痴生搜集儿歌编《广天籁集》,蕺山老叟等作评,也把初民的纯朴与儿童的天真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3.
1.据一些古老文献的记载和后来许多文化人类学家的考证,世界上许多民族在其童年时代都盛行过“成人礼”的风俗。就是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部落要为其举行一种标志他已经成年的仪式。通常的方式就是将这些少年集中到一个与部落其他成员隔离开来的地方,由成人带领着进行各种与未来生活有关的锻炼和考验,其中包括请部落中公认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来给他们讲有关部落的各种秘密:图腾、禁忌、历史、传说等等……这些大都一是以神话的形  相似文献   
4.
就现实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存方式而言,少年不是游历和漂泊的年龄。他们的活动空间应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他们的生活内容应主要是学习。通过接收成人传递的知识和经验而认同社会,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为社会所认同。但班马小说中的少年却大都在路上。或是离开繁华的大都市走向荒蛮的江南腹地(《鱼幻》),或是跨越大半个中国从遥远的内地来到一座濒海的小城(《野蛮的风》),或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闯入一座迷宫般的古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创造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类。它们是:安琪儿——提纯了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的象征;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苦难现实的体现者;红色接班人以及浪子和逆子。这些内涵各异的形象反映着作家们不同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是一个意识形态高度一元的时代,女性声音这种按性别而非按阶级区分出来的意识很难“浮出历史的地表”,但茹志鹃小说或借日常叙事自身负载的信息而言说,或借宏大叙事将自己具有女性特点的意识权威化,或在无意识中化妆表演,虽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扭曲、异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女性声音顽强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讽世与悯人──《儒林外史》《围城》异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和《围城》都是以"士林"为表现对象的讽刺文学作品。但《外史》偏重社会、伦理的视角,猛烈地批判那个时代文化人的社会文化人格.深层仍是重建正统儒道价值理想的渴望;《围城》取的是哲学人类学的视角.从反讽的角度观照现代文化人的人性弱点,揭示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不是偏重价值的重建而是偏重价值的解构。《儒林外史》与《围城》的这种差异不仅反映着作家个性的差异,也是时代使之然。  相似文献   
8.
成长是少几文学的永恒主题。作为社会、成人与少年儿童的对话,少儿文学不仅反映着现实的社会生活,更反映着社会.成人对下一代,也即自己的未来的愿望和设计。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这“创造”显然包含着人类对自身的塑造的。这种塑造活动体现在所有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9.
“时间诗化了回忆”,这是许多有经验的作家都体会到并在作品中表现了的。不仅一些个人回忆性作品如《童年》《步年》《青年》(托尔斯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朝花夕拾》(鲁迅)等是诗化回忆的结晶;推而广之,希腊人将文艺谬司统统看成是记忆女神的女儿,说明整个文学艺术都是基于诗化回忆,与诗化回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本文主要只涉及作家对自己个人经历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探索性”少儿文学的出现是80年代中后期中国少儿文学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尽管人们对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探索性”作品从无明确、一致的看法,而这一名称及被人们归入这一名称的作品(如江西少儿社编辑出版的《探索作品集》)所体现的模糊性和宽泛性也使任何试图在这批作品中寻找共同特征的努力变得似无可能,但这一名称的渐被认可及越来越多有特色的作品集结到这一名称下的事实却使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认识具有持久的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