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中国与日本之间染织文化交流的历程和中国传统染织纹样的发展,分析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染织纹样的影响,以及日本传统染织纹样异于中国的特点和日本风格的形成。作者认为:1.日本传统染织纹样在母题、形式、内涵和名称诸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极大;2.这种影响以唐代和宋元为甚,明代以后日本逐渐自成一家;3.被称为“和样意匠”的日本风染织纹样表现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性和审美情趣,特别是日本人对色彩的特殊感觉和嗜好;4.主要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日本在印染方面的成就高于织绣纹样方面的成就,中国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丝织物既继承了古代的优秀传统,又具有反映时代变化的新特征。而一般的外来影响,特别是西方的冲击,主要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变化。这些新特征的形成,有着科技和服饰文化两方面的背景。中国古代(起源于唐朝,即公元618—907年)一向有由官方将丝织物进行大类划分的传统。近、现代的新、老14大类分类标准(老标准用于60至70年代,新标准至今有效),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文中对大类的类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龙纹是龙袍上最受关注的纹样,清代龙袍上的龙纹特征明显,容易识别,而且其细节的演变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里分析了清代各个时期龙袍上龙纹眉眼的时代特征,以作为龙袍和龙纹断代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缎类织物是我国丝绸的一个大类品种。缎纹组织是三原组织中最复杂和产生最迟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历来文献以及出土和传世的实物都可以证明,缎类织物和缎纹组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这一点已被国内外科技史研究者所一致承认。但是,关于缎的早期历史,还有许多问题不很清楚。例如,缎类织物的产生年代,有着从汉代到明代各种不同的说法;缎纹组织的产生形式,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一)缎类织物的名称与实质;(二)缎纹组织的产生;(三)缎类织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脚踏复锭棉纺车常见为三锭,也有二锭、四锭和五锭的。但是,很多中外学者不承认五锭棉纺车的存在,并认为这种见于古代文献的五锭纺车仅能用于丝、纱线并合和加捻。这里对于上述观点提出质疑,用文字和图像资料肯定了元明以来五锭棉纺车的存在,并对其牵伸机构作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服饰色名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也是一份宝贵的遗产。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服饰色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富有功利价值。在总结以往中国传统服饰色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意象这一角度来考察和分析中国传统服饰色名。在现代符号学理论的指导下,文章着重探讨了色彩、色名和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传统服饰色名的意象特征和类型,分析了中国传统服饰色名在现代流行色发布和推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阎立本《步辇图》是一幅写实风格的艺术作品,记录了隋唐女服的一种典型--高腰掩乳裙装。此图对中国服饰史研究的重要性,尚未被诸多普经引用此图的学者所充分认识,此图中几个穿着组合上的要点,则被他们所忽视。高腰腌乳裙装是隋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流行样式,其流行期要比人们相信的要长得多,并具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纤长平直逐渐转化为宽博浑圆,这种造型上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理想形象的变化--由质朴无华变为雍容华贵。  相似文献   
8.
暗花丝织物是中国古代丝绸的一个重要品种。本文试将其分类和发展情况,作为中国织物品种发展史的一个章节来加以讨论。上述织物可以分成五大类——平纹类、斜纹类、缎纹类、绞经类和起绒类。每大类中又各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平纹类的典型品种是商式绮、第一种汉式绮和第二种汉式绮,而商式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提花织物。斜纹类丝织物有两个重要的典型品种——同单位异向绫和异单位同向绫。暗花缎(即缎纹类暗花丝织物)的产生年代可以上溯至宋、元时期;明代以前大多为五枚缎和六枚缎,清代八枚缎较多。五大类暗花丝织物中,绞经类的变化形式最多,其变化表现于各种纱罗织物的组织、纹样和风格之中。起绒类仅两种:一为单色漳缎,于缎地上起绒花;一为花漳绒,其花纹由手工“雕”成。  相似文献   
9.
Seven pieces of silk braids excavated from Chu Tomb No.1 at M ashan in Jiangling are thoughtto belong to the knitting fabric.Their structures are double-stitched type,with a lining silk on theback side to fix the knitted threads;besides the traverse linking structure,there are alsomulti-structures by single jersey combined with traverse linking,the excavators declared.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ose cords can be classified as some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knitwear and the needlework.They have the structure similar to certain kinds of knitting,crochetand embroidery,and can be duplicated through two different methods.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se cords and the traditional hand-knitting or embroidery,as well as their originsare discussed.Photographs of the relic and the duplicatio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风(Chinoiserie)是指一种追求中国情调的西方图案或装饰风格,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应用。在纺织·服装领域,中国风主要表现于纺织品纹样和服装款式、色彩的设计。中国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风格,它是从属于欧洲巴洛克(Baroque)和罗可可(Rococo)的一种艺术风格,有其特定的内涵。这种风格,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和对中国风土人情的想像,又掺杂了西方传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染织文化对欧洲产生过很大影响;具有中国情调或中国风的欧洲纺织品的出现,可以上溯到较早的历史阶段;中国风这一称谓的使用则较迟,一般认为始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十九世纪以后,西方服装开始较多地在面料、图案、款式和色彩方面吸收和模仿中国。本世纪出现了以中国风命名的高级时装系列。关于这种风格,国内介绍很少,国外研究也不多。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此加以探讨,把欧洲纺织品的中国风纹样分成三种类型进行美学分析,并将桑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的作品作为中国风服装的一个实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