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威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有威信,是指人们对他持有信赖和尊重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则是教师的品格、学识、能力,教育教学艺术等各方面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信服而又尊敬的态度。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学生的时候,他对老师是非常信任的。起初,这种信任具有一种自然的或自发的性质,甚至带有一定盲目性。珍惜学生的这种信任,是对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2.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然而,对于利益原则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问题却很少论及。要使职业道德建设突破泛泛而谈的一般号召,对这一问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对这种发展变化如何估价?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道德进步是相辅相成,还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这里就涉及到道德进步的标准问题。关于道德进步的客观标准问题,在我国伦理学界,还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理论家。他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宝库。一人性及人的社会本质问题,历来是人的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对于人性及人的社会本质的不同认识和解释,构成了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对人性及人的社会本质问题作出科学回答的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性及人的社会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