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四川省各区县的耕地利用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探讨2004—2014年四川省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相关性,通过Tobit模型方法揭示四川省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2004—2014年四川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为0.614,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攀西土地利用区耕地利用效率均值最大; 2)耕地利用效率较高效利用区逐步往西迁移缩减,较低效利用区及低效利用区向东向南扩散增加; 3)耕地利用效率H-H聚集区向西向南迁移,L-L聚集区向东迁移缩减; 4)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等.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省县域为空间单元,在进行乡村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开展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相对较高,平均值均保持在0.5左右,但呈弱化的趋势,空间内部存在较大差异,强乡村性区县趋于集中分布;2)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整体呈现出"U"型空间格局,弱乡村性与较弱乡村性县域在后期明显增加,并向东扩展,强乡村性县域整体趋于向西集中分布;3)四川省县域乡村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性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增强,冷热点分布从边缘到中心整体呈现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的"类同心圆"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从系统层面构建四川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演变机制,包括稳定因子、动态因子和扰动因子三大类,并结合不同因子对乡村性格局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