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1.
论名词动用     
名词作动词用是现代英语一个日益普遍而又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它能使语言简约,表现力增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本文将就名词动用的历史、现状、分类、语法功能及其修辞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集诗一般让人如痴如梦的语言和音乐那令人陶醉的旋律于一体的英文抒情歌曲,欣赏起来总是涤荡心灵,陶冶性情。本文通过对四首歌曲的赏析,指出体味和感悟嵌在英文抒情歌曲中含义悠远的优美英文语言和隽永旋律曲调,既可提高音乐艺术鉴赏力,又可提高英文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50年代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本小说,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解剖了他们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本文从时代特征、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无论我们是否乐意,广告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广告研究也已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广告研究的视角多种多样,在本文中,我们所关心的是转喻认知模式在广告言语理解中的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真实地反映了一群不满现实、精神苦闷的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小说揭示了现代生活中的最基本问题是精神问题,被推为“垮掉派”文学经典。它超越了疆域、年代,具有永久的魅力。“在路上”象征了追求个性自由,勇于探寻,不循规蹈矩,不知疲倦的人类精神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语言学把词汇视为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词汇变化发展乃是社会生活变化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反映.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此两种语言的词之涵意及使用习惯有许多不同,各有特点.严复曰:“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天演论·译例言》).可见,我们在理解英文词汇意义过程中,须持谨慎之态度.由于我们认知英文词汇时受到汉语的干扰,很容易怀着汉语的语言心理而望英语之“文”徒生汉语之“义”.实际上,英汉词汇意义间比较有三种情况:①完全对应;③不完全对应;③完全不对应.注意英汉语言的对比,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分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积极的意义.赵景深先生把milky、way译作“牛奶路”而被鲁迅先生赠以“迢迢牛奶路”的名句,以至“牛奶路”成为翻译史上的典型笑话;这恐怕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要认真推敲词汇意义教育颇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