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关于巫之本义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许慎的解释——巫即祝。这一解释并未揭示出巫之本义。其实,巫之本义为"象无形",即妆扮神鬼,为祭祀神鬼仪式一个重要环节。其形式表现为一种巫祭仪式,即象无形舞以祀,以一种巫舞而祀呈现出来。故其有两大形态特征:一是象无形,这是其显著特征;二是象无形舞以祀,这是其本质特征。这是巫之原初形态与特征。在其同时或稍后,这种象无形舞以祀形态出现了分化,其中的一支巫舞从祭坛走向民间,成为专门娱人的民间舞蹈,不再具有祭祀性质。这样,巫在上古之时就分化为两条支流:祭祀之巫舞扮演与非祭祀之巫舞扮演。前者是中国戏剧史的暗流,而后者则为中国戏剧史的明河,两者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共同体现出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国戏剧史。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在个性和才能上前后判若两人。前七回中,孙悟空敢作敢为、铁骨铮铮和不畏权势。皈依佛门后,其个性大变,屈服权势而甘为前驱,唯唯诺诺而大卖人情,不辨是非而认敌为友。才能上由前七回的神通广大、有勇有谋变成了一个工具和庸人。而名利则是孙悟空完成这一蜕变的动机,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上会会规"。孙悟空的蜕变,是当时"上会会规"社会制度下的悲剧,《西游记》藉以谴责压制和摧残人才的不公平的社会。《西游记》应是一部社会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4.
近10年间,傩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成果颇多,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傩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为研究的高度集中和各自为政;二是研究过于关注"点"而忽略了"面";三是研究方法上存在着田野调查与文献印证结合不密切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思考:一是打破地域与学科限制,加强合作,二是坚持点面结合,三是走田野调查与文献(包括考古、文物等)相结合的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5.
高校现行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与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发展有诸多不适应,有必要为这两个专业重新编选一部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重新编选教材应遵循开放性原则,而要实现这一原则,需做到四个结合,即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区别性相结合、教材体例的模式化与灵活性相结合、教材作品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材整体思维的主流性与多维性相结合。在开放性原则下,教材编选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教材编选的理念是"以教材为辅,以观察与思维为主",这一编选理念也是重新编选教材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