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是一个由来久远、语言学界多有争议的文言虚词。本文从“所”的本义、“所”的用法源流、“所”的词性、专书“所”的研究、“所”与相关虚词的比较研究、“所”字研究的新途径等六个方面,对语言学界有关“所”字研究的成果,作了客观简要的历史性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动物依赖于食物而生存。尽管目前还不清楚脑神经元执行正常生理功能的最佳营养供给,但动物早期营养严重缺乏将影响大脑发育这一事实已得到公认。除此之外营养缺乏还会导致动物的行为改变,如蛋白质营养早期不良所致的智力迟钝、矿物质缺乏动物表现的嗜咬症等。由于这些行为表现明显,因此早就引起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要修改教学内容,压缩详讲文选比例,将《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教学模块:基础理论知识讲授模块(通论教学环节)、理论知识印证模块(文选教学环节)、古书阅读指导模块。(实践教学环节)。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三要注重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模糊多属性决策的折衷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假设属性指标和权重都是模糊数的条件下,利用两个模糊矢量的分量期望值构成的向量的夹角作为这两个模糊矢量的夹角,提出了模糊矢量投影的概念,以权重矢量作为标准衡量各个方案尺度,将模糊多属性理想矢量与模糊多属性指标构成的模糊矢量之差和模糊负理想矢量与模糊多属性指标构成的模糊矢量之差在模糊权重上的投影系数组合大小作为衡量各个方案优劣的准则,投影系数越大,方案越优,并给出该准则的算法及说明该准则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研究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提出确定一族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的新方法,说明该权重确定方法的合理性,得出四个重要结论,纠正人们对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的某些错误认识.给出从传统层次分析法标度到模糊层次分析法标度的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6.
释"白丁"     
本文主要以<矢令簋>铭文中之"白丁"两字为研究对象,结合郭沫若先生对此铭文之考释,并依据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之现存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白丁"并非一词,而实乃两个连用的单音词,"白"即为"伯","白"与"丁"之关系即为帅卒将士之关系.同时又引申发凡,由"白"字试探古代五等五爵制度之初始状态与产生原因,并最终认定五等五爵制度于殷、周时代并不存在等级之别,"公侯伯子",实为不同环境之不同称谓,"公"涉祭祀,"侯"关畋游,"伯"及征伐,"子"连成人,亦与狩猎有关.  相似文献   
7.
植珠抗氧化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综述了植物细胞内活性氧的形成及生理作用,抗氧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对活性氧的清除,以及与抗氧化酶系统有关的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王筠,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说文》的研究与普及工作,被誉为一代许学之宗师。纵观王筠之《说文》研究,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独辟蹊径,折中一是,不依旁人”,打破了“雅言”与“俗语”的界限,能够充分利用鲜活的民俗材料来研治《说文》,使原本深奥枯燥的“小学”研究,能够走出象牙之塔而变成一门充满趣味的活学问。  相似文献   
9.
宋、清两代积累的丰富的出土文献成果,为清代《说文》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而以王筠为首的清代学者之所以能在《说文》研究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除基于他们扎实的"小学"功底和敢于利用民俗材料、敢于利用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等学术创新因素外,亦与他们敢于将前人之出土文献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说文》研究领域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论是潍坊方言中主要人际称谓的“同指异称”与“同称异指”现象。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祖父母、父母等主要称谓对象,各县市区有着不同的称谓用词;另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爷爷”、“爷”等同一个称谓词,各县市区往往又代表着不同的称谓对象。本文就潍坊方言中人际称谓存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