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 龙的形象,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华夏大地上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中间,除了汉族以外,不少少数民族也有龙神崇拜习俗。《史记索隐》引崔浩注曰:“西方胡皆事龙神”。古代牧居新疆焉耆的吐火罗人就以龙为姓氏,被称为“龙族”。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更是把龙看作“下界”的神灵加以崇拜。英雄史诗《格萨尔》就从文学艺术这个角度反映了藏族的龙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试谈《格萨尔》中的藏密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佛教在藏地的弘扬和传播,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藏文史籍把它称作“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佛教,是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代,佛教初入吐蕃始,直到九世纪朗达玛赞普“灭佛”止,中间大约经历了近二百年时间。后弘期佛教,是指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佛教,传延至今,也近十个世纪的历史了。但不管是前弘期佛教,还是后弘期佛教,都是以弘传修持密乘教法为重点的,今人把它通称为“藏密”。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长期以  相似文献   
3.
<正> 苯教是藏族本土产生的原始宗教。据苯教史记载,它起源于古代象雄地方,在吐蕃第一代赞普时就传播到了西藏本土。按照藏族佛教史的说法,苯教在藏区的兴传,大致分为“笃笨”、“恰苯”和“觉苯”三个阶段。“笃笨”是苯教的原始形式,产生于对自然物相、天地鬼神的崇拜,除了进行“上祀天神、下镇鬼怪、中兴人宅”等一类简单的宗教活动外,并无什么教义方面的东西。“恰苯”是苯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兴盛于止贡赞普时期以后。“恰苯”的主要特点是崇尚法术,占卜吉凶,祈福禳灾,驱役鬼神等活动,《新唐书·吐蕃传》说:“其俗重神佑巫”。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觉苯”是苯教流传的成熟阶段,大约开始于公元8世  相似文献   
4.
<正> 《格萨尔王传》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已在藏族人民群众中流传了上千年的岁月。它之所以经久不衰,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还在于有一批说唱艺人,世代相续,往下传承,永不中断。时至今日,这个说唱艺人的队伍仍在壮大,后继有人。根据各地说唱艺人的不同特点,有的学者把他们分为五类,即神授艺人、闻知艺人、掘藏艺人、吟诵艺人和圆光艺人。他们分别代表了《格萨尔》的五种传承方式。在这五种艺人中,闻知和吟诵两种艺人,一般都是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独创的作品,其他三种艺人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