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肺结核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8例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结果:浸润型肺结核肺功能大致正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肺功能普遍异常。结论:肺结核的肺功能障碍呈混合性。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对艺术发展趋向的技术性考察使我们获得了进一步探究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创造问题的契机。“灵韵”衰竭的过程就是去宗教化的过程,它显示出了古代性与现代性的对立。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对古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分析可置换为“原型”与“互文性”的问题来加以审视。“灵韵”就存在于原型与互文性之间,以本雅明的技术性视观的分析方式来看,这既是指艺术内部(自律)的,也是指艺术外部(他律)的,它是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N级编码理论”体现了叶舒宪试图把“四重证据法”的共时性理论体系进行历时化的生成性表述的理论诉求。把“N级编码理论”与神话“置换变形”理论、后现代“互文性”理论以及类型学等理论加以比较,可以看出“N级编码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论意义,对于文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阐释效力。当然,目前它在理论建构上还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立象以尽意”的方式与文学的创作方式是相通的,它体现出了文学的创造特征和审美心理特点.文学创造活动是“心学”过程与形式化过程的和谐对应;“立象以尽意”的创作思想突出了写作的形式化特征,揭示了文学创造必须坚持以客体的感性对象去体验天地人生抑或自我生命活动的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5.
文艺本体论讨论与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不仅推动了文艺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而且还促进了"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认识分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文学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路向及研究格局.仅仅把注意力投向方法论革新,以及主体性精神生长等方面去探究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发生的原因,很容易忽视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建构在理论及实践层面上有什么合理之处,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等.  相似文献   
6.
以双向汇通的理论视野作观照,叶舒宪在与中国传统考据学的结合中提出了中国视角的原型研究.从汉字到图像的转变,体现出叶舒宪研究理念与论证途径上的新变化.不论是汉字-原型还是图像-原型的研究,叶舒宪依据的都是“三重证据法”.由于“三重证据法”的“互文性”内涵,这使得叶舒宪的原型研究在实质上是一种本文人类学的研究.这样,叶舒宪在探究中国文化及文学方面,就难免出现以普同的现象来替代特殊性与多样性的毛病.  相似文献   
7.
“文学即心学”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可是,长期以来,在某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学即心学”的思想却没有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辨析“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学即心学” 的思想,分析了“文学即心学”在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所以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就在于他能不断地反省自己,超越自己。他在《熊图腾》中的自我反省与超越表现在:一是从文本研究走向田野调查,对华夏起源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二是对图腾批评的再阐释,从父权制文化的祖先神话图腾的考察走向史前“女神文明”的探究;三是明确提出“四重证据法”,并尝试“四重证据法”在揭示中华祖先神话起源方面的阐释效力;四是在民族志“写文化”的批判反思语境下对写作形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