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根据Yee氏网格的结构特点,开发了光波导中电磁场传输行为的FDTD程序.比较频率不同的光波通过相同Yee氏网格时的光场分布,得出了Yee氏网格具有低通滤波特性的结论,为宽带脉冲光场问题的算法设计及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太阳能LiBr吸收式制冷循环.在传统的两级吸收式循环的基础上,将高压发生器发生出的LiBr溶液与低压吸收器吸收后的溶液混合,在发生温度与压力允许的范围内,使高压吸收器的吸收剂浓度较两级吸收式循环高,从而在相同的冷凝条件下减小了其压力.分析了新型循环的性能,并与传统的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溶液浓度及低压发生器压力,新型吸收式循环的发生热源温度在75~85℃,系统的热力系数最高可达0.605,其热源可利用温差最大可达33.5℃,其性能在传统循环基础上有较大提高,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分析激光切割玻璃的机理,建立了切割过程的热传导方程和切割曲线方程,求得激光切割玻璃的参数模型和参数关系图.将理论分析与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本文得到的激光切割参数模型是正确的,且具有普适性.所提出的参数模型对优化激光加工参数、减少实验费用、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混合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能混合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可以较好地利用太阳能制冷,克服传统吸收式系统在利用太阳能实现制冷时存在整体效率低的弊端.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增设附加高压发生器,同时使高压发生器再生出LiBr溶液与低压吸收器的吸收后的溶液混合,进入高压吸收器,提高了高压吸收器中LiBr溶液的浓度使其压力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高达0.61,驱动热源的可利用温差最高可达33.2℃,新型太阳能混合吸收式空调系统的整体效率比两级吸收式太阳能空调系统有较大提高,最大提高幅度为94.5%,能更好地发挥太阳能空调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一种高效太阳能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一种高效的较大程度利用热源的新型太阳吸收式循环系统,与传统的两级吸收式循环相比,系统增加了一个附加高压发生器,通过高压发生器再出生的LiBr溶液与低压吸器的吸收后的溶液混合,提高高压吸收器的吸收剂浓度从而减小其压力,分析了混合循环的各种性能特性,并与传统的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混合吸收式循环的发生热源在80-95℃之间,热力系数在传统的两级吸收式循环基础上平均提高20%,其热源可利用温差平均提高20℃,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蓄能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新型蓄能循环,利用储存的浓度势差,实现全天候制冷。分析了它的性能特性,并与传统的蓄热方式和蓄冷方式的蓄能系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获得冷量相同情况下,新型循环的蓄能体积是传统系统蓄能体积的0.2以下,1m^3蓄能体积的冷量能维持50-60m^2房间的夜间冷量,促进蓄能装置小型化 ,从而推动小型太阳能吸收式蓄能空调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速汽车在侧风环境下的气动稳定性问题,基于大涡模拟(LES)及五自由度车辆模型,建立了汽车空气动力学与汽车动力学的动态双向耦合分析模型.考虑了主动前轮转向的主动控制(AFS)对高速车辆侧风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调整车辆质心位置的方法验证了动态双向耦合模型的鲁棒性.对在某轿车在有、无驾驶员及有、无AFS控制下的运动及流场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侧风作用下车辆的侧向速度及横摆角速度对高速车辆的气动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在无驾驶员条件下,有AFS控制的车辆仍能回到正常行驶路线,而无AFS控制的车辆无法回到正常行驶路线;在有驾驶员条件下,无AFS控制车辆最大侧向位移为1.1 m,有AFS控制车辆最大侧向位移0.47 m,表明AFS控制有助于提高车辆侧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