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湖北省江汉平原为例,采用基于专家知识的AHP方法、LMDI分解模型等重点考察该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该地区耕地、林地、草地和自然保留地面积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以耕地和水域为主的用地结构变化相对平稳;(2)采用基于专家知识的AHP方法确定不同时期的价值密度修正系数,发现各地类修正系数均以2007年为基准呈现随时间增长的趋势;(3)利用改进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发现各地类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不同时期各地类价值贡献基本呈现耕地、水域最多,林地、自然保留地次之,建设用地与草地最少的特征;(4)利用LMDI模型考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分解效应,研究显示人口增加、土地结构变化与价值密度提高具有增值效应,对价值变化的效应比重分别为13.12%、9.23%、90.70%;人均土地面积降低对价值变化具有减量效应,所占比重为-13.06%,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三类因素的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湖北省为例,从污染胁迫和社会脆弱性视角构建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引入变异函数方法分析各县区健康风险空间分异的总体特征与方向性规律,提出风险分区方案与防范策略.结果表明:1)全省大气污染水平总体处于接近超标水平,社会脆弱性处于中等脆弱状态,污染健康风险处于高风险状态;高风险区集中分布于省域中、东部地区,中、低风险区相对分散,在省域西部形成多处低值集聚区.2)各县区健康风险空间自相关最大距离为225.6 km,空间总变异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因素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其中东北-西南方向的变异程度最大,东-西、南-北方向依次降低,东南-西北方向风险的不均衡程度最低.3)根据污染超标水平与社会脆弱性相对大小,将各县区划分为污染主导型、社会脆弱主导型、污染-社会脆弱综合主导型风险区与无明显主导因子风险区4个类型,根据各区主导因子不同,从降低社会脆弱性和控污减排的双重视角提出分区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3.
体质是健康的基础,体质变化差异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该文以2005年、2014年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依据,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基尼系数分解、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体质变化的地区差异特征与社会决定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体质水平变化比较明显,总体呈现为“东升、西降,中部大致稳定”的地理格局,升、降水平相似的地区存在空间集聚趋势;2)国民体质变化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东、中、西3大地带之间的差异和超变函数,地带内部省区的差异贡献较小;3)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良好的健康初始状况和较高的住房支出是城镇居民体质改善的推动因素,农村居民体质的改善则得益于食品支出的增加,但住房和食品支出的进一步增加有可能导致体质恶化.研究结果为国家合理配置健康资源、缩小健康差距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省为例,将有百岁及以上老人生活的村落定义为百岁老人村,引入空间结构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该省百岁老人村的地理分布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湖北省百岁老人村的空间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总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模式,在武汉江岸区、江汉区与钟祥市等县区形成多个百岁老人村热点区;(2)百岁老人村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在空间上呈相对分散格局,空间结构紧致性较弱,系统从中心点向周围点的密度衰减很慢;(3)百岁老人村点系统的容量维与信息维相差较大,说明百岁老人村在区域分割中呈不等概率分布态势,空间结构分形较复杂。  相似文献   
5.
工业发展中排放的环境污染对人口健康造成冲击,区域环境技术与居民健康支出密切相关.该文综合采用泰尔指数、趋同检验、分位数回归弹性等方法,重点考察中国2005年~2014年居民健康支出的时空差异特征与环境技术弹性.结果表明:1)2005年以来,各省区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均有大幅增加,支出水平总体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空间格局;2)医疗保健支出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带间差异贡献较低,支出水平存在地区趋同现象;3)环境技术在低、中、高3个分位点上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在研究时段内降低工业COD、SO2排放水平有利于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大气细颗粒物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该文以湖北省为例,采用LUR(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对各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进行空间化模拟,并考察污染暴露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为PM2.5污染分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各站点PM2.5浓度差异较大,平均浓度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大小受到站点风速、气温、海拔与3 k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等因子的显著影响,风速升高会加重污染,后3个因子增加则有利于降低污染.2)基于LUR模型的空间化结果显示,PM2.5浓度在省域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中部高、东部低、西部最低”的梯度差序特征,其中武汉城市圈、江汉平原与襄阳部分地区污染较重,鄂西地区普遍较低.3)构建顾及人口分布疏密的PM2.5暴露强度指数,发现PM2.5暴露强度与人口密度大小存在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全省超过90%的人口和面积处于中等及以下暴露强度,总体健康风险较低.暴露高值区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