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0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获得高精度变形壁面湍流流场,该文采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时间分步法和贴体坐标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一种求解变形壁面湍流流场的谱方法.以行波壁及反向控制壁面为算例,对变形壁面控制的槽道湍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槽道湍流数据库.分析了控制前后流场中的速度和近壁涡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谱方法可用于模拟变形壁面的湍流流场,且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行波壁面和反向控制壁可以抑制壁湍流,实现减阻.  相似文献   
2.
激波与火焰相互作用过程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4.8m、截面为60mm×60mm的卧式激波管中,进行激波与火焰相互作用过程的实验研究。利用YA16高速摄影仪拍摄了该过程的照片,显示了激波作用下火焰的失稳、变形和破碎。基于带化学反应的NavierStokes方程和有关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数据,利用改进的VLS格式,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实验和数值计算结果,讨论了火焰稳定性和漩涡生成机理,且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3.
针对反应流中刚性化学反应源项直接积分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减少计算时间的动态数据库存储/删除算法。分别在一维爆轰和二维爆轰计算中对算法进行了检验。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既可以很好地满足计算精度要求,又减少了对计算机的内存占用。对于一维爆轰波传播,计算的加速比随数据库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其最大加速比接近6;对于二维激波聚集诱导的爆轰,数据库容量不超过1 000 MB时,计算的加速比为2.54。该文算法在处理瞬态反应流问题时具有通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以等物质的量比的甲烷/空气为研究对象,利用YA-16多闪光高速照相机对火球在入射激波及其反射激波作用下的变形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带化学反应的二维轴对称Navier-Stokes方程,采用带有Superbee限制函数的波传播算法,对该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计算光学对数值结果进行了处理,得出的计算阴影图和实验阴影照片比较吻合.结果表明,火球在入射激波的作用下,出现了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斜压效应和Helmholtz不稳定,导致火球不断变形,在局部区域还出现了湍流,加剧了燃烧.随后,反射激波再次作用火球,加速火焰变形的同时,还使火球在波后高能量的可燃气中剧烈燃烧,湍流强度也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壁面的限制,使得火球发展呈蘑菇云形状.而激波穿越火焰时,轴线上的激波强度也会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分别在长9m,内径0.14m与长12m,内径0.14m配有特殊喷雾和喷粉系统的大型水平燃烧管中,对戊烷气云与铝粉粉尘的燃烧加速诱导激波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反映了气云与粉尘悬浮流火焰在管内的传播规律,基于双流体模型,利用分裂格式,MacCormack格式及TVD格式对两相反应流的基本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6.
激波与可燃粉尘界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足够强的激波以0°角与气体-可燃颗粒悬浮流界面正碰撞时和以90°角扫过气体-可燃颗粒界面时所诱发的带化学反应的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其结果基本揭示了激波与可燃粉尘界面相互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计算结果与可测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激波后沉积粉尘的燃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激波掠过可燃沉积粉尘后将使粉尘颗粒上扬、点火与燃烧。该文给出了描述该现象的理论模型,并对此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激波马赫数越大,气相中氧气含量越高,颗粒初始直径越小,则颗粒的点火延迟时间越小,颗粒温度及化学反应速率上升越快,颗粒的燃烧时间愈短。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激波卷扬可燃粉尘床形成燃烧反应边界层的理论模型,由此揭示出该反应边界层的基本结构由诱导区、反应区、扩散区构成.另外,燃烧粉尘云轮廓及颗粒点火时间的理论值与实验结果较一致,说明此模型能很好地描述上述流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流体边界层上的电磁体积力控制流体边界层的周期性脱落与分离,限制尾流涡街的产生,从而实现消除涡流和减少涡生震动的目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当圆柱表面包覆的电磁场作用参数N>1,包覆磁场强度B≥0.5 T,流体边界层表面电流密度j为103 A/m2数量级时,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流场参数而言,流体边界层上的电磁体积力具有十分良好的消涡与减震控制作用效果.优化圆柱体表面的电磁场包覆范围,可以提高电磁消涡减震控制效率.当流体边界层上的电磁体积力方向与流体边界层的流动方向相反时,电磁力又具有显著的增涡增震控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钢垫爆炸实验和高速摄影得出了带隔板装药中垂直于装药轴线的爆轰波平台宽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威森(Whitham)方法建立了关于爆轰波相互作用的理论公式,用此式讨论,得出与实验一致的结论: 随药柱截面与隔板之间距离的增加,垂直于装药轴线的爆轰波平台的宽度起初振荡地变化,称此为“起伏段”。一定距离后,平台宽度单调地增加,称此为“上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