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9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电化学原位自生方法在钛基体表面成功制备出了K2Ti8O17/TiO2复合生物陶瓷涂层,并对涂层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及相组成等进行了观察分析.通过模拟体液培养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K2Ti8O17/TiO2复合陶瓷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钛酸钾的生物医学特性,利用模拟体液模拟生理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层片状低钛酸钾在去离子水中向高钛酸钾转变,而在模拟体液中则不能。选区电子衍射分析表明,在模拟体液中低钛酸钾吸收了Ca2 ,而六钛酸钾则诱导了富含Ca/P颗粒的沉积。说明六钛酸钾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3.
Sm-Fe基化合物磁性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为全面地介绍了Sm-Fe基化合物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Sm-Fe基氮化物磁性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展望了Sm-Fe基氮化物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化学原位自生方法在钛基体表面成功制备出了K2(Ti8O17)/ TiO2复合生物陶瓷涂层,并对涂层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及相组成等进行了观察分析.通过模拟体液培养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K2(Ti8O17)/ TiO2复合陶瓷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
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构成了21世纪高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在20世纪末,纳米材料横空出世,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21世纪,材料科学发展的热点领域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熔体快淬工艺及添加元素Ti对Sm—Fe合金相的形成及结构的影响,成功制备了Sm3(Fe,Ti)29Nx/α-Fe双相纳米耦合永磁材料.研究发现,快淬薄带由Sm3(Fe,Ti)29和α-Fe两相组成,晶化前在纳米晶周围存在部分非晶相,晶化后的晶粒间晶界平直光滑、且晶粒间结合紧密没有界面相,为晶粒间直接接触耦合.对甩带后的样品采用750℃保温10min的晶化退火得到的颗粒比较细小且均匀.氮化磁粉磁滞回线的第二象限没有出现明显的台阶,表现为单相永磁材料的特点,说明硬磁相Sm3(Fe,Ti)29M与软磁相α-Fe晶粒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已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熔体快淬工艺及添加元素Ti对Sm-Fe合金相的形成及结构的影响,成功制备了Sm3(Fe,Ti)29Nx/α-Fe双相纳米耦合永磁材料。研究发现,快淬薄带由Sm3(Fe,Ti)29和α-Fe两相组成,晶化前在纳米晶周围存在部分非晶相,晶化后的晶粒间晶界平直光滑、且晶粒间结合紧密没有界面相,为晶粒间直接接触耦合。对甩带后的样品采用750℃保温10min的晶化退火得到的颗粒比较细小且均匀。氮化磁粉磁滞回线的第二象限没有出现明显的台阶,表现为单相永磁材料的特点,说明硬磁相Sm3(Fe,Ti)29Nx与软磁相a-Fe晶粒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已形成。  相似文献   
8.
应用小鼠成骨细胞系OCT-1细胞对两种植入性材料(纯钛及钛基六钛酸钾涂层复合材料)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比较二者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显示钛基六钛酸钾涂层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纯钛材料相当;连续培养可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表面的平整程度对其表面细胞生长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崔春翔  ()吴人洁 《科学通报》1996,41(12):1147-1150
自反应原位复合材料由于其制备工艺相对简化、材料制造成本低、制成材料性能优异可控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自生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充分利用自生金属间化合物或陶瓷粒子的弥散强化作用,希望有足够体积分数细而硬的第二、第三相颗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上,同时又能得到细化的基体组织。本文以通过气-液反应加快速凝固技术得到了纳米级TiN、AlN颗粒晶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高强度高导电铜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强度高导电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类很有应用潜力的功能材料,本文按非原位合成(Ex-situ sythesis)和原位合成(In-situ sythesis)两个方面综述了该类材料的主要制备工艺,并对各种工艺的关键环节、主要参数及所制备的材料性能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该类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