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古生代各构造-地层岩片变火山岩、变沉积岩显示了具有高放射性和低放射性成因的两类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块体效应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特征的铅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定远组构造岩片可能是南秦岭构造单元或扬子陆块北缘的成分;龟山组、南湾组-佛子岭群、石炭系岩片则属于北秦岭构造单元,它们是北秦岭构造带的东延部分.结合地质体之间的分布关系判断,在大别造山带,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在古生代的俯冲消减带应当位于南湾组-佛子岭群岩片的的北界或它们所覆盖地段之下的某个位置.  相似文献   
2.
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特征与生物标记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碳氢化合物不充分燃烧,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广泛地存在,由于多环芳烃具有疏水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生物难降解性,因此多环芳烃被看作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表。目前,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环芳烃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以及阐明多环芳烃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生物标记物是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可以探索多环芳烃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本文阐述了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性质和分布,评述了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原油田周边土壤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2月和2007年7月两次采集中原油田周边土壤样品,测定了16种优先监控的PAHs的污染状况.从区域分布上看,土壤样品中PAHs的含量随着与油泥堆积地距离的增大急剧降低.从季节上看,7月份采集的土壤样品中PAHs的含量显著低于12月份采集的土壤样品中PAHs的含量.两次采集的土壤样品中PAHs的组分特征和荧蒽/芘的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靠近油泥堆积地的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源,且随着与油泥堆积地距离的增大,石油源的作用逐渐减少,燃烧源的作用逐渐增大,到达一定距离后,燃烧源和石油源共同作用一起成为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内梅罗综合指数分析评价结果表明,7月份土壤受到PAHs的污染明显轻于12月份.但是,总体而言中原油田周边土壤属于较高生态风险区.  相似文献   
4.
陆相盆地中沉积岩类,动植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受沉积时的古环境气候控制,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和化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显区别,因此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来反演古环境气候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反映中,新生代全球气候演化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稀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晚侏罗世恐龙骨髂化石化学成分特点指出,该盆地侏罗纪时总体属温湿气候环境,但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中反映高温环境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喜温湿气候型元素(如Ba,Cs,Rb,Sc,Hf,Zr,Co,Cr) 亏损,暗示陆地植被吸附量和粘土矿物吸附作用的K^ 含量变低,以及反映干旱气候的Ca含量明显增加,这些特征揭示:自晚侏罗世开始,盆地环境气候具有从潮湿向偏干旱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垃圾焚烧和堆肥技术对应的教学内容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该实验存在成本高、难度大、风险大、周期长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开放设计半实物仿真固废实验系统包括好氧堆肥与垃圾焚烧系统,该系统利用动态数学模型实时模拟真实实验现象和过程,通过仿真实验装置交互式操作,产生和实际一致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该系统包括好氧堆肥与焚烧装置、用于对好氧堆肥与焚烧装置行控制的控制单元、用于显示好氧堆肥及焚烧过程所监测到的数据以及通过控制系统对好氧堆肥与焚烧装置实验过程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设置的触摸屏;安装有进行虚拟仿真好氧堆肥与焚烧过程软件的客户端。该客户端通过通信通道和好氧堆肥与焚烧系统实现交互,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青岛市为研究案例,通过对经济、环境、社会不同系统的特征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青岛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权重体系,对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表明青岛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为0.877 1,处于Ⅰ级水平,属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在不加与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条件下分别制备了硫化锌/石墨烯(ZnS/RGO)和ZnS/RGO—PVP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与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在紫外光下研究了各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ZnS复合RGO后明显提高了ZnS的光催化性能;加入PVP后提高了ZnS在RGO表面的附着量并抑制了ZnS颗粒的团聚,进一步提高了ZnS/RGO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将碱厂白泥、造纸白泥、含油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加工为橡胶填充剂是一种较好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但这些填充剂中往往残留有一定量的NaCl,可能对橡胶制品的性能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向天然橡胶中添加含有NaCl的填充剂研究了NaCl对橡胶制品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NaCl在橡胶加工过程中作为晶核起异相结晶作用,可提高橡胶的交联性和热稳定性;在实验的含量范围内,NaCl对填充剂粉体的分散性、硫化时间稍有影响,但橡胶交联性明显提高;硬度、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等主要力学性能变化不大;老化后的橡胶力学性能基本不变,且部分力学性能高于对照样品.研究揭示,只要NaCl的含量控制在4%以内,基本不会对橡胶工程和橡胶制品性能产生影响;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含NaCl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白泥是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巨大危害,对其进行资源化处理可以使白泥在处理的同时被当作二次资源加以利用。近年来,白泥的资源化处理已取得巨大进步,相关技术包括将白泥与粉煤灰、钢渣、海湾泥等固废物复合利用,用白泥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烟气脱硫剂、沥青混凝土填料,以及用白泥降解垃圾等等,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白泥以废制废、变废为宝的目的,但仍有不足之处。未来对白泥的处理,一方面要改进原有纯碱生产工序,减少白泥排放;另一方面要完善现有技术的不足和开创新的处理技术.加大对白泥的处理力度.消除白泥对人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