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近年来,我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武器,以基于实践、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为具体依据,重新分析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和浑天说,得出了浑天说是地平说,而不是地圆说的结论,从而提出盖天说是优于而不是劣于浑天说的观点,并且把四十年来有关中国古宇宙论的各种论点汇编成文.在这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一些有卓越成就的天文史家之所以会得出错误的观点,是因为:他们有时采用了望文生义的方法.因此,我愿以古宇宙论研究为例,说明望文生义的方法怎样把科技史研究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2.
我国测影验气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二十四气是阳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们的测定,特别是冬夏二至的测定,历来依靠中影长度的周年变化的观测.整套的二十四气中影长度的数据,最早见于《周牌算经》.除了二至以外,这套数据是根据对称法则(例如立冬和立春中影等长)和等差法则(例如冬至、小寒和大寒,中影成等差级数)进行推算的.东汉《四分历》的实测数据证明等差法则实际上出于臆测,却给我们留下了立冬中影长于立春中影的问题.南北朝的何承天根据这个问题的分析,得出《四分历》“冬至后天”的结论.祖冲之用比例内插的方法,求出当时冬至后天的具体数值,并且把有关的原理引进了冬至时刻的测定,使天文观测和数学归算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观测精度.唐代的僧一行通过冬至中影的各地同时观测,破除了中影长度千里差一寸的断言,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中影长度的等差法则.宋代的周琮通过二十四气中影的三年连续观测,求出了中影长度的逐日变化的规律,表明:中影长度变化最快的日期是冬春二立.元代的郭守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把我国古代日影观测的工具和方法,提高到最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试评“张衡地圆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浑天说的天和地,张衡(78~139)在《浑天仪注》中说:“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据此,许多人认为张衡已发现大地为球形。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为“张衡地圆说”。1962年,唐如川全面分析了有关文献后指出,这种“地圆说”只是一种徒具外表的“赝鼎”,而浑天说实际上是一种天圆地平说。郑文光则提出,浑天说的宇宙模型是一个中空的圆形天球,其中一半贮了水,圆形的地球浮在水上。他把明代的黄润玉的以“盛半泡水”的“猪尿泡”和其中的“大干泥丸”作比的“天地之形状”,看成“地圆说”。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的观点已经成为科学史界的流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论证张衡心目中的地面,是球面还是平面。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同迄今为止的流行观点相反,认为盖天说比浑天说先进。这是因为:盖天说已经识破天地相连的假象,发现天地相互平行,因而有利于发展地圆观点;已知知道天上和地面上都有北极、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因而有条件提出地理地带的概念;已经发现地面分为白昼区和黑夜区,并且力图解决白昼区的大小问题,凡此都先进于浑天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