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中国的科学团体蓬勃发展于1920至1930年代,抗战爆发后转入低潮。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前,对于中国科学界和科学团体来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内战爆发、时局动荡再次令其陷入停顿或半停顿状态:但另一方面,历经曲折和艰辛的科学社团逐渐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民国科学社团发展变迁--中国科学社社员的时空分布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铁权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3):107-110,F004
创立初期,中国科学社不过几十人,到1950年3月社员已达3793人.中国科学社吸收社员颇为谨慎,在社章中对社员的种类、权利及其义务做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吸收社员的纯洁性,避免了"外行"干预和控制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社员在学科、籍贯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与趋向.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学界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赵元任、任鸿隽、胡先骕等一批中国现代科学历程中的重要人物纷纷跃人人们的眼帘,对其研究也随之展开.但提起杨孝述,恐怕许多人还很陌生.杨孝述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回国后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1928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理事,并连选连任,直至1948年.  相似文献   
4.
正刘咸在中国科学史上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不仅是杰出的生物学家,也曾是《科学》的主编,在科研和科普上均贡献卓著。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广为人知的如竺可桢、李四光等。提起刘咸,许多人并不熟悉。刘咸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成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重要骨干,积极投身中国生物的调查与研究。自1935年起,刘咸担任《科学》杂志主编。除在《科学》、《科学画报》撰文外,他主编科  相似文献   
5.
艾酉学会是民国时期由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发起成立的一个医疗卫生社团,以“联络感情,交换智识,灌输医事常识于社会”为宗旨.学会通过发行刊物、开展医疗调查等途径,致力于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其所办刊物上,艾酉学会的会员们阐发了诸多有关医疗卫生的主张,涉及时疫防治、医德建设、女性与儿童的身心健康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竺可桢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始终为该社的骨干,为其事业的持久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鉴于中国科学的落后,他在《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普及科学常识,传播专业的科学知识。他大力提倡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呼吁社会重视科学研究,为推进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的体制化进程缕析——兼与西方国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晚清时期西方科学的传入,到以中国科学社为首的民间科学社团的陆续建立,再到中央研究院等官办研究机构的诞生,中国科学的体制化逐渐形成。中国科学的体制化是包括广大留学生在内的新知识群体“扩散和移植”的结果,因此与欧美诸国有着相似的一面,带有一些模伤的痕迹。但不可否认,中国科学的体制化又有着自己的特征,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社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科学社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研究还很薄弱,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空白,尚无法揭示中国科学社的全貌。另外,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将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简单定论为“唯科学主义”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9.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前身为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1951年宣告解散。作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科技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通过创办《科学世界》、编纂科学书籍、召开年会、举办演讲等途径,在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科学的体制化。与此同时,就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科学研究路径、科学大众化等问题,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