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类人机器的技术变更史与人类文明演进史相伴而生,具有某种天然的耦合关系,以人类文明演进为主导脉络重新审视类人机器的起源与发展,可进一步把握类人机器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史料溯源表明,农业文明时期原始神学自然观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相互交织,使人们萌生了早期类人机器形象的想象;工业文明时期的机械唯物主义冲破神学羁绊,强调经验事实和客观存在,使类人机器显现出机械性特征;信息文明时期生产生活信息化等基本特征,赋予了类人机器与万物互联的有机性;智能文明时期整体智能化的出现,使类人机器从专用领域拓展到通用领域,或将取得“认知主体”“道德主体”和“情感主体”等地位,类人机器的客体地位或将被终结而因此获得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情感增强通过人工方法来干预、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类情感,以此强化情感主体的情感识别、表达、理解和调控等能力。根据情感主体增强前后的显著变化,情感增强在个人、社会和情感三重维度上分别发挥着提升人类个体情感能力、观照人类社会情感生活、人工手段“制造”情感等正向价值,然而情感增强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情感物化倾向、社会伦理争议等价值限度。因此,只有辩证看待情感增强在当前语境下的正向价值,兼顾其价值限度,遵循科技向善的总则,对情感增强进行多维度理解和差异化发展,才能使科技与人文在协同发展中保持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