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小康的评价标准及实现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的概念最早源于《礼记》。千百年来 ,人们不断赋予小康概念新的内涵。到现代 ,我们所说的小康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于 1 979年首先提出到 2 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构想。1 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把实现小康正式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1 990年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1 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对小康作了详细的描述 …  相似文献   
2.
小康的评价标准及实现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的概念最早源于《礼记》。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赋予小康概念新的内涵。到现代,我们所说的小康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首先提出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构想。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把实现小康正式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小康作了详细的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生活逐步由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一、小康评价标准国家统计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专门成立了小康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中国小康问题的研究。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原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研究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全国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农村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城镇标准),使得衡量小康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度。全国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共16项指标组成(见表1)。注:表中价值量指标均按1990年价格计算。城镇标准由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五方面指标12项组成(见表2)。农村标准由收入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与安全六方面16项指标组成(见表3)。注:纯收入和衣着支出额价值量均已折算为1990年可比价。之所以要制定全国、农村和城镇三套标准,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用一套标准很难准确刻画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如刻画居民居住水平的指标,因为城乡生活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城镇住房多是面积较小的钢筋水泥楼房,应主要从体现改善住房面积上考虑,而农村一般住的是面积较宽的土木砖平房,应主要从体现住房条件的房屋材料和设备方面考虑)。为此制定出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作为全国标准的细化和补充。小康评价指标临界的确定方法不尽相同,如有用计量经济模型确定的,有用国际公认的标准确定的(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有用横向对比法确定的,也有用专家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有多种方法,如专家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其中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的权重分别为14%、48%、14%、10%和14%。反映物质生活水平的指标权重最大,因为它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标。二、小康实现程度小康实现程度即距小康临界值有多远。国家统计局采用区间距离实现程度的方法测算。就是将小康临界值(即小康生活阶段的初始值或下限值)作为温饱阶段的上限值,将1980年或20世纪80年代初的指标作为温饱阶段的初始值即下限,确定出温饱生活阶段这一区间,此区间的距离用Y表示;某指标由温饱初始值达到现值构成的距离,说明该指标达到的一种数量水平,该距离用X表示,则指标小康实现程度就是指XY的比值的百分比程度即(X/Y)100%。一般X位于温饱区间内,如果X等于或大于Y,则实现程度为100%,反之则为零。总体小康实现程度为各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重乘积之和。小康实现程度计算公式:小康实现程度=(即期值-80年值)/(小康值-80年值)×100%根据《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测算,到2000年底,全国小康实现程度约为96%。从我国小康建设进程看,以1980年实现温饱为起点,1990年达到48.3%,1997年达到85.6%,1998年达到90.6%,1999年达到94.6%,2000年达到96.6%。20年中年均增加4个多百分点,这个进程是相当快的。从全国标准的五个方面16项指标看,反映经济水平、精神生活和人口素质的指标已达到小康标准,反映物质生活的指标也接近或者说基本达到小康标准,而生活环境方面的小康实现程度较低。分城乡看,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城镇约4个百分点。农村实现小康难度最大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安全卫生水普及率。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西部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加上长期以来资金不足的困扰,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人均收入水平低,到2000年底西部地区农村整体均未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城镇在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小康标准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人均绿地面积和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的小康实现程度较低。分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小康。测算结果显示,到2000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基本达到了小康。从温饱跨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具体概括。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在论述这一奋斗目标时指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世纪我们要用新的标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监测。我们会进一步研究描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监测或量化时,不仅要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35页① 参见本刊第44页“小词典”栏目。--------------------------------第36页① 参见本刊第44页“小词典”栏目。  相似文献   
3.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物方面的开支所占比重就越来越小。该定律由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ngel)提出而得名。恩格尔定律用公式表示为: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分母为收入变动百分比。恩格尔定律反映了收入变动与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因此被认为是分析消费结构的有用工具。与该定律有关的恩格尔系数可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志。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家庭可支配收入。系数越大,说明该家庭或国家越贫穷,越小说明他们的生活越富足。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确定了评价贫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水平;30%以下为最富裕水平。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是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线。它的发明者是统计学家洛伦茨。洛伦茨把社会各个居民依其收入的多少分成若干等级,再分别在横坐标和纵坐标上标明,每个等级的人口所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和每个等级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百分比,连接各个等级的这两个百分比率之坐标所形成的一条曲线,就叫洛伦茨曲线,如图1所示。45°线OY是绝对平均曲线,线上任何一点到纵、横轴的距离都相等,它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有一定的百分比。如果社会收入分配情况正是如此,则说明社会收入分配是绝对平均的。OPY线是绝对不平均线,它表示社会成员中除一人以外其余人的收入都为零,而这最后一人则得到P——收入的全部。实际分配收入曲线ObY介于绝对平均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此曲线上除了起点与终点以外,任何点到两轴的距离不相等,每一点都表示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洛伦茨曲线(实际收入曲线)越接近OY线,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平均,越接近OPY线则越不平均。这种平均程度可用基尼系数表示。基尼系数:是指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提出。设实际收入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间的面积为B,则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A/(A+B)。当A=0时,基尼系数为0,收入绝对平均;当B=0时,基尼系数为1,收入绝对不平均。实际系数总在0与1之间,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系数越大越不平均。基尼系数的主要优点是它考虑了全部居民的收入状况,任何层次居民收入的变化都会对最终的基尼系数产生影响。对我国来说,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在使用基尼系数进行比较时,必须注意所使用的基尼系数是根据同样的人口及收入分类方法计算出来的,因为不同的分类方法所计算的基尼系数是不同的。(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程晞 提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