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峡两岸居住着炎黄子孙,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可由于隔绝了三十余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差异。出席国际会议的两岸专家、学者,由于术语的不一致,却常常要从英文术语中去寻找“统一”。一、术语不统一现象近几年来,台湾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与大陆的同行有了往来。在接触中,由于术语差异,也产生过一些误会,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我出版社与台湾的同行进行合作,由于术语不统一,带来了工作不便。例如,我社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民族等卷,由台湾的出版社将这些书变为繁体字出版,他们不仅是将文字换为繁体字,而且把名词术语也按台湾的习惯用法进行了更换,为的是让台湾读者和海外华人能够理解,为此,耗费了不少时间和人力。请看以下示例:从以上看出,除了科技术语不统一之外,一些专名,包括人名,地名,以及用人名的术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二、术语不统一的危害性汉文是世界上各种民族语言文字当中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汉语科技术语是汉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一制定和颁布执行汉语科技术语是继续有效地发展汉语文字的需要,也是直接为我中华民族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服务的需要。现在海峡两岸的民间往来大大增加,并要逐渐扩大,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术语的统一工作势在必行。海峡两岸通用的名词术语源远流长,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是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动物、植物、医学和生物)的大部分名词术语,它们经前人长期努力,已形成体系完整的术语系列,既准确,也符合民族习惯。例如:加速度,衍射,天花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自然科学事业中的宝贵遗产。近40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名词术语迅速增加,海峡两岸的隔绝,导致使用的名词术语差异增大。这给科技和文化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在,国外建立的一些大型术语数据库,例如德国夫琅和费研究院的术语数据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术语情报中心、加拿大蒙特利尔和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术语数据库等,他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海峡两岸术语差异很大,妨碍交流。术语是一种专用语言,具有单义性,即一个概念对应一个术语。中国的科技术语多从英文术语翻译而来,一词多译的现象已经影响了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三、探寻审定术语统一的方法1.审定统一大陆的名词术语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开展了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适应科学技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此委员会对自然科学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大气科学等学科的名词术语进行了逐批审定,并予公布执行。现已公布了14个学科的名词术语。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他们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为各项国家标准(工业产品、轻工产品、军工产品等)中使用的术语制定了标准;还制定了指导术语工作的基础标准。例如《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0112),《术语标准编写规定》(GB1.6)和《辞书编纂符号》(GB11617)。正在制订的国家标准项目:《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规定》、《术语学词汇》、《辞书编纂术语》,《术语学/辞书编纂用磁带交换格式》等。他们通过邀请外国术语学专家讲学,出版有关书刊,举办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术语学,并对此门学科感兴趣,对它进行研究。2.编辑海峡两岸术语对照手册鉴于目前海峡两岸还不能立即统一,术语的统一亦存在困难,为了减小术语不统一的不良影响,最现实的方法是广泛收集海峡两岸术语,把同一概念,订名不同的术语编辑,整理出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曾多次为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参加单位有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协等。这些单位对这项工作都做过研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建议编辑《海峡两岸习惯用语对照手册》,内容包括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用语。为此该会还向海内外人士发了征集海峡两岸术语的通知。现在即将出版《海峡两岸地理学术语对照手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3.海峡两岸术语要统一语言的共同性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在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也包括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日本、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使用汉语和汉字的专家、学者都已意识到了汉语术语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希望在一定的时机,组织这些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磋商这个问题。把重点放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名词术语上;有选择性地罗列、对照,根据专业书籍,权威性词典、百科全书等来选择定名,协商解决、给予公布。若双方命名都不合适者,可根据术语学的原则和方法重新定名。名词术语的统一不是简单的工作,海峡两岸术语的差异是四十年的隔离造成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尽管任重道远,作为炎黄子孙,也应该为汉语术语的统一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G.隆多著,刘钢等译,《术语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周有光,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上海教育出版社。[3]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自然科学术语研究。[4]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术语标准化简讯。  相似文献   
2.
受国家技术监督局和新闻出版暑的派遣,我们于1991年8月下旬参加了国际术语网(TermNet)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三届暑期学校学习。国际术语网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术语情报中心倡议下,为了加强国际上术语工作的合作和交流而成立的国际组织。TermNet成立于1988年,每年举办一届暑期学校。其目的是进行术语学知识的传播和人员培训。学员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术语网成员实行减免学费。本期学习有两个内容:(一)术语学原则与方法在术语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内容包括:①术语工作的理论基础,②术语工作的组织,③术语编排的方法,④术语数据库,⑤文献编目中的术语学,⑥术语标准化,⑦术语学与知识工程等。(二)术语数据库的培训,其内容为:CDS/ISIS软件在术语数据库的应用,包括①介绍CDS/ISIS软件及其应用,②讨论术语数据库的类目,不同术语的编排及处理问题,③数据库的联接问题,④四种语言micro CDS/ISIS软件介绍。本次学习的教师为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国际术语网的执行秘书加林斯基先生(G.Galinski),国际术语研究所主任、北欧术语学协会理事皮特教授,(H.Picht)国际术语情报中心布丁博士(G.Badin),所用的教材是费尔伯教授(H.Felber)的《术语学手册》(Terminology Manual,Unesco,Paris,1984)、有关专家学者的术语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论著及选自国际标准、工具书的实例等。参加学习的学员有40多人,来自16个国家。其成员分别来自标准化、语言学、情报与文献工作、翻译、辞书编纂、出版、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不同的岗位和部门。有个别学员刚刚大学毕业,为了了解和掌握术语学,自费参加了学习。暑期学校的讲授方法是讲课、讨论、参观和演示。在讲授一个题目后,分发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并分组进行讨论,然后由一名学员,阐述本组的意见,有时会引起热烈的讨论。整个学习进行得紧张、生动、活泼。暑期学校的学习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月,但我们学到了术语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了解到国际上术语活动的情况和进展;加强互相间的联系,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术语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方面新的名词不断出现,科技交流、国际合作已十分广泛。世界经济、科技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特别是电子与信息科学,随着其学科的发展,不断产生并引入表达新概念、新技术、新事物的新词,同时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也迫切需要运用科学的、规范的术语进行交流,有关术语的研究工作变得日益重要。我国的术语数据库工作近十多年发展较快,为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作出了贡献。一、我国的术语数据库工作术语数据库是实现术语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工具。我国的术语数据库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初。1981年与1984年奥地利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术语技术委员会秘书费尔伯(H.Felber)教授先后两次来华访问讲学,介绍了国际上建立术语库的动态,引起了国内有关学者们的注意。1985年加拿大国务秘书部的朗德利(A.Landry)率领加拿大术语代表团访华。他们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术语数据库(Termium)的工作情况,并为中加术语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随后,我国国家出版局(现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派出了考察团,学习了有关术语数据库的先进经验。1989年以来,我国许多部委或所属的研究单位陆续开始建立不同类型的术语数据库。例如:机械部机械工程术语库、农业部农业科学院农业叙词库、化工部化工术语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英汉科技分类词库、国家新闻出版署建立的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国家语委的应用语言学术语库、测绘术语数据库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科技术语数据库等等。术语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而建立术语数据库则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术语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是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术语信息管理与使用的重要手段。为了我国术语数据库的建设,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近十年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术语学、数据库建设的国家标准。例如,《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 10112-88)、《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T 13725-88)、《术语数据库开发指南》(GB/T 15378.2-94)、《术语数据库技术评价指南》(GB/T 15625-1995)、《信息处理文本和办公系统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GB/T 14814/ISO8879)、《术语工作计算机应用:数据类目》(GB/T 16786-97)、《术语工作概念与术语协调》(GB/T 16785-97)等。这些标准与国际有关标准接轨。因此,遵循标准建设的术语数据库是规范的,并为数据交换,信息上网提供了便利手段。其中,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就是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交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标准。目前,它对通用编码和通用置标概念的应用实行标准化,为描述用户选定的内容提供了一种清晰的且无歧义的语法。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Hype Text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特殊的SGML语言,由于它在因特网浏览器上的日益广泛使用而受到重视。在HTML中,很容易实现文本的相互连接和跳转。建设术语数据库目的是信息交流,因此,数据的交换格式必须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二、几个重要的术语数据库经过多年的工作,术语数据库在我国得到了发展,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术语数据库:1.机械部机械工程术语库于1988年列入机械部科研计划,1991年成立了机电术语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其第一期工程收录了44000多条术语数据记录,包括20多万个数据。分为机械工程、电工及仪器仪表三个部分。该库在设计上,认真学习了国际上建设术语库的经验,在微型计算机上用Windows作为操作环境运行。每个记录包括:定义、上位词、下位词、同义词、学科领域等,并附有相应的英、俄、德、日、法五种外文对应词及来源等,共计36个术语数据项目。其总框架以学科分类体系为主,兼顾专业,采用三级类目。编审工作是按照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的。1995年曾邀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专家组进行了评估;1996年第一期工程通过了验收,该库被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被评为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有关部门与德国国际术语与应用语言学中心达成协议,出口该库部分数据,用以充实德方的术语库。此外,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也购买了该术语库的有关术语数据。现在,该库已开始获得经济效益,并准备开始第二期工程。2.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始建于1993年。它以我国首部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为依托。《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近8万个条目,涵盖56个学科,该库是我国首例大型的、面向概念的综合性多功能术语数据库,由以下子库组成:①百科全书:主要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条目和其他权威百科全书;②术语库(百科术语、国家标准术语等,每条术语含11项,主要包括术语编码、中文术语、汉语拼音、英文、定义、学科领域、国家学科分类代码、来源、等级等);③名人库(主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现的中、外名人);④图片库。现有术语数据70余万条,该库的建立,不仅能提供多途径检索库中的知识,而且为编辑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库计算机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主机选择的是DEC server 2100,数据库服务器上操作系统采用UNIX,数据库采用Sybase10及北大方正集团提供的信息检索系统(Inforbase),编辑自动化服务器上操作系统采用NT3.51,客户端采用Windows 3.11检索软件和编辑软件。在开发过程中,遵照了有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成功地开发了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中文软件,并提供了SGML格式到HTML(超文本置标语言)格式的转换表。现在,出版社内联网(intranet)已连通,并开始对用户服务。在新闻出版署的大力支持和跟踪管理下,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在1997年9月已通过验收,专家们认为该库的水平在国际已处于先进,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它已被新闻出版署评为199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信息资源的建设是非常重要和艰苦的,在这方面他们所作的工作只是初步的,带有探索性的。现在即将开始百科术语数据库的扩建工程,逐步完成百科数据库多媒体工程和因特网上网工程,并依据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进一步开发、完善这个数据库。3.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建立机读汉-英、英-汉科技词库,收有50万条词,现已基本建成,拟发行《综合汉-英科技词库》印刷本及其机读版。以后拟将词量扩充到100万条,并进一步增加日、俄、德、法语种对照,建立语料库,最终将建成机读多语种词语知识库。此库建成后,将对语言学中的机器翻译,信息交流中的自动标引、自然语言检索和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并可用于编制或修订主题词表、辅助机读数据库,对录入的大量中外文词语进行书写校验;编辑出版多语种词典、手册(印刷本和机读版)等。4.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始建立农业叙词库。该库是农业部的科研项目。经过四年的工作业已完成,并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1991年在社会科学基金支持下,国家语委应用语言研究所建立了应用语言学术语数据库(TAL术语库)。他们从专业书刊及辞书中挑选、输入了2万条术语记录,每条记录包括6个数据项,即分类号、英文名、汉文名、汉语拼音和结构(汉语名称的结构表达式)、出处等。该库是在IBM-PC机上以DBASE Ⅲ语言编制的。该库可用来辅助有关术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工作。该库还可通过结构的查询,研究汉语术语的构造问题,为构造术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该所1992年还建立了计算语言学的术语库。6.1995年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建立的科学技术名词术语数据库主要收集了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科学技术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我国专门进行科技名词审定的部门,是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和公布的权威性机构。经该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均要遵照使用。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均为我国各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的科学家。目前,该术语库已有13年来公布的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化学、地质学、医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40个学科的名词术语,约14万余条。该术语库主要是英汉词汇对照,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部分词汇有释义,例如,大气科学、煤炭科技、水利科技、船舶工程等。现已开始有计划地增加定义。另外,还建立了新术语子库,主要收集了当今世界上科技领域新出现的名词术语。该库采用dbase Ⅲ和Orcle编程。现在,已出版了公布的40个学科的名词术语,并准备出版电子出版物。该库正陆续增加新审定的名词术语,以便更好地消除术语混乱现象,促进我国科研、生产、教学和学术交流。术语库的建设是一项基础建设性工作,其投入大、工作量大、工期长、见效慢,但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品种,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但我国的建库工作尚缺乏协调,内容有重复,浪费了力量,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要加强领导力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其应用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渐改变着每个社会角落、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思维方式。目前,因特网技术日益成熟,并且迅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现在,我国加入因特网的用户已达几十万户。他们不仅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阵地,而且要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发展网上术语数据库将加快术语的传播、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推动术语的统一和发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将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了生机和创新,并促进了术语的发展。数字出版的发展使大量术语进入出版业,原有术语内涵和外延有所变化、发展,规范出版术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惊悉粟武宾教授因心脏病突发 ,于 2 0 0 1年 1 1月 2 4日不幸逝世 ,我们与粟教授共事多年的同仁们 ,个个肝肠寸断 ,悲痛万分。近 2 0年来 ,粟教授倾注全部精力 ,投入我国术语学研究和术语标准化工作。术语学是一门涉及语言学、逻辑学、信息学和标准化等多学科的交叉边缘学科 ,一般人不敢轻易问津 ,但粟教授筚路蓝缕 ,披荆斩棘 ,坚韧不拔 ,为创立我国术语标准化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为我国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她的逝世是我国术语学界和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大损失。是她 ,通过各种方式 ,把国际术语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和最新…  相似文献   
6.
it is introduced the terminological developing in China, and terminology application of lexicography of Encyclopedia.  相似文献   
7.
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方面新的名词不断出现,科技交流、国际合作已十分广泛。世界经济、科技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特别是电子与信息科学,随着其学科的发展,不断产生并引入表达新概念、新技术、新事物的新词,同时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也迫切需...  相似文献   
8.
一、术语学在中国的发展术语学是门综合了信息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专门研究概念的定名、应用及相互交叉的科学。它的创始人是20世纪30年代的奥地利学者E.维斯特。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奥地利和加拿大术语学家为它的传播作了很多的工作。1984年奥地利术语学家,E.维斯特的学生H.费尔伯教授到中国介绍了术语学及其应用;1986年加拿大国家翻译署专家A.朗德利教授在北京介绍了术语学在加拿大建设术语数据库的应用。1987年由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组织了我国首届“术语学理论与应用研讨会”。参加者约为160多人。会上ISO/TC37主任、奥地利术语学家C.加林斯基先生系统地讲授了术语学理论与应用。我国科研、生产、教育、标准化及出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其工作中术语学和标准化工作,并进行了研讨。术语学在中国的传播,使我国标准化工作、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以及辞书编纂工作更趋于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科学院和新闻出版署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近20年来,我国的一批专家学者为术语学的应用和发展,为术语标准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认识到术语在科学技术的传播、工农业产品和出版物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术语是专业领域的词或词组,是学科领域描述相关知识的最基础的信息承载单元。术语是各种知识的基础要素,标准化是信息准确交流的保证。因此,国家制定了有关术语工作,包括术语学理论和方法、术语制定、辞书编纂和信息技术等标准,并根据发展需求,作了多次补充和修订。特别是《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GB/T10112—88)成为制定国家各个领域和行业标准的术语的基本标准。现在该标准修订为《术语工作的原则和方法》(GB/T10112—1999)。在辞书编纂方面的国家标准从1988年就开始制定,并不断修订。现有的是《辞书编纂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T 19103—2003);《辞书编纂符号》(GB/T 11617—2000);《术语工作 辞书编纂基本术语》(GB/T 15238—2000)。这些国家标准为辞书出版的质量提供了保障。二、术语学与百科全书的编纂中国有悠久的辞书编纂历史。辞书往往作为一种标准书而被使用者和编纂者所广泛承认。百科全书是以条目为主体,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全部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它不以提供系统阅读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读者查考和寻检知识时使用的辅助工具。百科全书是作为一种大型工具书,其编纂工作是一项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各项编纂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为了保证全书的质量和使用功能,在条目设置、释文编写、图片配制、编排方法、检索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这些就是百科全书编纂体例。并在体例中明确规定了要遵循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术语。特别是在条目纂写中,强调了所用术语要标准,概念要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从1978年到1993年,历时15年,我国首部现代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胜利完成。它有7.9万个条目,66个学科,汇聚了我国2万个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共计74卷,是一项浩瀚的文化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释文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和知识性为国内一流水平。其名词术语得到广泛采用。这些名词术语不但数目多,而且涉及面广。不少条目的术语都附有严格或可直接引用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出版十多年来,已得到社会上的好评,被人们作为查询知识的权威工具书和标准答案。它获得1997年国家图书一等奖。1993年至200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电子资料为基础,根据有关的术语标准、辞书编纂标准和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建立了我国首例面向概念的综合性百科术语数据库,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开发了通用辞书编辑平台。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计算机系统设有辅助建库系统和编辑自动化系统。在建库工作中紧紧抓住了标准化这个关键,其术语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计算机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创造性地完成了百科术语数据库的全文检索系统,这是一个体系结构先进、开放型的全文检索系统,综合了包括快速数据库索引、中文切词、区域查询等多项技术。数据标记符合国家和国际有关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置标语言(SGML,XML)进行术语条目的信息编码,有效地解决了百科术语条目的存储和管理问题。它不仅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提供了编辑自动化的手段,而且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检索知识的平台。由于该数据库系统开发难度大、技术起点高;在中文辞书编辑自动化方面独具特色作到了编辑出版一体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综合大型术语数据库领域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大百科全书》学科覆盖面很宽,涉及了人类所有知识的门类、学科领域,包括数百万知识点、概念和术语。为了充分利用我社十多年编纂百科全书积累的资源,建立了百科术语数据库。它包括百科全书库、术语库和图片库。其中术语库,是把可进入国家标准术语和一般术语的内容分别进行加工,按照术语学原则和相关国际标准进行制作,每条术语设有中文名称、汉语拼音、英文对应词、定义、学科领域、学科代码、来源、编辑、修订人、日期等10项。现共计有18万条术语,并不断增加。德国康斯坦丁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均使用了该术语库的术语。电子出版物和网上出版物的迅速兴起和普及,使得百科全书也正在由单一文字图片信息的纸介质出版物向纸张、光盘、网络等多介质和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媒体集成发展。跨介质出版物已成为新世纪出版发展的趋势。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已经建立了跨介质制作发布系统和学术著作网络出版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知识分类体系正在形成。为了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有必要在百科全书原有知识框架体系上进一步细分和综合,并开发更强大的标引和检索系统,以适应不同领域和职业的多种需要。为了适应各领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信息的迅速膨胀,满足日新月异的信息服务需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已经开始研制知识元数据库管理体系,按照术语学及其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建立知识元框架体系和知识元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辞书编纂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特别是术语工作、计算机应用、词汇和辞书编纂相互关系更加密切,术语学在辞书编纂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术语工作——辞书编纂的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也补充了新的内容,并结合汉语特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电子出版物的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正在编纂中,它继续遵循着术语学和其相关的辞书编纂标准,利用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的计算机编辑自动化平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