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4年3月2日,欧洲航天局(ESA)发射了“罗塞塔”(Rosetta)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将用约10年时间追上一颗名叫丘留莫夫一格拉西缅科的彗星。“罗塞塔”将成为人类首个近距离绕彗星运行的探测器.其施放的彗星表面着陆器被命名为“费雷”(Philae)。  相似文献   
2.
风感应的电离层电流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MSIS-86和IRI-86两模式提供的基本参数,计算了热层风,电离层电导率和电流密度的三维分布,从而将静态模式扩展应用来解决高层大气动力学和电动力学中的问题。扩展所得之新参数分布形态与现有的许多有关观测及理论研究结果大致相符,而电流密度垂直分布的细致结构则是其他方法很难获得的。这对深入研究电离层发电机、热层-电离层耦合、以及阐明磁扰条件下E层的复杂形态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2日,欧洲航天局(ESA)发射了"罗塞塔"(Rosetta)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将用约10年时间追上一颗名叫丘留莫夫一格拉西缅科的彗星."罗塞塔"将成为人类首个近距离绕彗星运行的探测器,其施放的彗星表面着陆器被命名为"费雷"(Philae).  相似文献   
4.
本文第一部分设计了余辉等离子体Langmuir探针的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这个系统是可靠的。第二部分对实验中得到的空间电位演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双极扩散电位理论,较好地拟合了实验曲线,在实验中发现的探针电流峰值弛豫现象可以用空间电位的演化做定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由ISEE-1和ISEE-2飞船在亚暴期间观测到的场向电流的特性,包括场向电流所伴随的行星际磁场、地方时与L值分布以及场向电流强度和密度随亚暴位相的变化,并着重分析了亚暴电流楔的特征。结果表明,亚暴膨胀相的场向电流强度和密度都达到极大值;亚暴的膨胀相是由行星际磁场转向或南向分量变小触发的,其起始位置很可能位于近地等离子体片内边缘。  相似文献   
6.
场向电流与地磁和亚暴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验了场向电流与地磁和亚暴活动的相关性。按极光电集流指数AL的大小,地磁活动被分为4个水平,即|AL|<=50,50<|AL|<=150,150<|AL|<=300和|AL|>300分别相应于非常平静、平静、扰动和强烈扰动。统计结果表明,场向电流的发生率、强度和密度都随地磁活动的增加而增大。在最低活动水平,发生率只有8.9%,而73.2%的事件发生在扰动水平以上。对于夜间的场向电流,65.5%的事件伴随着磁层亚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