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地膜覆盖栽培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1999年,在罗江县丘陵旱地和广汉市平原稻茬麦田进行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的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结果表明:(1)丘陵旱地膜际栽培有显著的抗旱保墒作用,其产增收效果显著,增产1551.0kg/hm^2,增幅达38.4%,纯收益达1556.0hm^2。平原稻茬麦田膜覆盖栽培同样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万以膜际栽培效果最好。(2)地膜覆盖栽培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植株增高,叶面积扩大,干物  相似文献   
2.
 以人工合成小麦Syn CD780及其衍生品种川麦42与优良栽培品种杂交构建的2个重组近交系群体为材料,进行多环境(年份×地点)田间试验和产量性状QTL分析,探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资源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结果表明:① 所考察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和双向超亲分离。S12群体(Syn CD780×川育12)高产株系平均单产670 t/hm2,比川育12提高64%,增产缘于千粒质量的显著提高(100%);S16群体(川麦42×川农16)高产株系平均单产79 t/hm2,比川农16增产181%,增产缘于粒数/m2和千粒质量的共同提高。② 基于S16群体实验数据,共检测到LOD>30的产量性状QTLs 55个。其中,产量QTLs 7个,贡献率75%~273%,均来自CM42;产量构成因素QTLs 48个,贡献率78%~328%。利用人工合成小麦或其衍生品种突破四川盆地小麦产量瓶颈的潜力较大。   相似文献   
3.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麦秆粉碎、旋耕翻埋和机械插秧5个技术环节的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麦秸还田和水稻移栽的效率与质量。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麦秸旋耕翻埋方式对水稻的插秧质量、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完善相关配套技术基础上形成了麦秸快速还田水稻机插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绵阳26号、89-107为材料在川西平原的广泛市连山镇进行定位试验和比较研究表明:免耕覆草栽培能量增强小麦分蘖力,改善个与群体质量,促进增产,省工节本,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