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1.
偏南气流翻越秦岭山脉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风场的垂直结构和热力的共同作用是越山气流扰动不稳定发展和背风波形成的重要条件;水汽作用造成的垂直运动随高度呈抛物线分布;湍流扩散作用不利于上升运动形成。结果还表明,雨峰与上升运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证实了秦岭山脉和越山偏南气流对陕西降水的南北分布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530年来陕北气候变化与东部地区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陕北地区历史旱涝变化、气温变化及与东部地区的关系,对保护和治理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利用我国500多年旱涝资料及50a气温资料,运用功率谱方法及小波分析法分析陕北及其东部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温变化。结果 不同地区530a来均呈旱涝交替变化,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陕北开始进入偏暖少雨期,气温具有13a,2~4a左右的周期。结论 陕北历史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气温变化具有周期性,异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利用47年的降雨型地质灾害资料和相对应降雨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建立诱发地质灾害日综合雨量方程,得出崩塌和滑坡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的临界日综合雨量.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降雨影响系数,日综合雨量,以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站降雨观测资料和定量降雨预报预警为基础,建立地质灾害逐时动态日预报和逐时预警相互衔接的精细化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4.
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天气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渭河流域致洪暴雨进行分析,以便得出其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环流特征,以及暴雨型和天气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致洪暴雨预报和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954年至2004年渭河流域7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流域洪水灾害资料和高空天气图资料,应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得出近50年来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天气环流特征,总结出了暴雨型和天气型等不同类型,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近50年来渭河流域年均出现1次致洪暴雨过程,最多年份出现5次;致洪暴雨发生频率最高在7月上、下旬和8月上、中旬;致洪暴雨分为上游暴雨型、连阴雨中暴雨型、本区域暴雨型和叠加暴雨型4种类型,产生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分为低槽型、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控制型4种。结论渭河流域洪灾的形成与本地暴雨有密切关系,多数致洪暴雨都有低空急流相伴,低槽型和西南气流型是产生致洪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安市1951—200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和1992~2006年的逐时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研究了西安市大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未来5a旱涝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56a来西安市大降水频数呈减少趋势;其月际变化呈双峰型,主要集中在7-9月,7月最多,1月和12月无大降水事件发生;旬际变化峰谷波动较多,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上旬,7月上旬最多。而极端降水频数则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6—8月,7月最多;从日变化看,主要发生在7:00,其次为17:00;晚上偏多,且由多到少的时间排序为:后半夜→下午→前半夜→上午。该市2007年降水量“偏涝”的概率较大,2008~2011年处于“正常值”的概率较大。图3。表5.参17。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眼于实际业务应用和服务,利用EOS/MODIS卫星遥感信息和地面加密气象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综合气候、植被、水文和地质环境等因素,对陕西省生态农业气候环境进行了区划研究,并对各类气象干旱指标在陕西省本地做了适用性研究,建立了适合陕西省不同生态农业干旱区和不同自然天气季节的气象干旱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建立了基于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干旱监测业务化方法和模型、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预测预警模型以及干旱影响评估模型,实现了针对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农业生态干旱区的干旱监测、预测和预警,并能够对农业、水文、生态、社会经济等干旱影响的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7.
陕北生态环境治理的气候背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气象站实测气温、降水资料作为气候变量,分析陕北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气候演变。认为:陕北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暖,产温主要表现在冬季,其次是春、夏季、具有32a,10a和4a左右的周期;降雨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入少雨期,到了20世纪80年代季节连旱和连年旱呈加剧的趋势,具有32a,8a和2-3a的周期,这种干、暖的气候背景可能持续到2010年左右,这是陕北生态环境治理必须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5~2007年的华北平原典型区-邢台地区的地下水埋深数据以及近37年的气象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法、相关性分析、5年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分析该地地下水位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地质单元地下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邢台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0.89 m/a的速率下降,深层地下水以南官为例下降速率为0.78 m/a,产生地面沉降、漏斗扩大、地裂缝产生负效应,其原因在于研究区的气候趋于暖干化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地下水长期处于采补失衡状态.各地质水文单元地下水与气候因素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区暖干化趋势明显,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而人为因素是本区地下水下降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