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积极准备,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技术评估研讨会”于1992年10月13日至2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与会代表20余人,提交论文或提纲近20篇,译文3篇。部分代表因故未能到会,但也提交了论文。  相似文献   
2.
苏联知名哲学家、科学史家鲍·米·凯德洛夫的近著《列宁与科学革命·自然科学·物理学》的中文版(李醒民、何水泽,柳树滋校)已经付印,即将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70页。该书分为上、下两篇:自然科学革命的概念及其类型,物理学的物质观的革命。上篇共有两章:第一章,自然科学发展的革命道路;第二章,不同类型的自然科学革命。下篇共有三章:第三  相似文献   
3.
广重彻(Tetu Hirosige)是日本著名的科学史家。他于1928年8月28日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1952年3月,年轻的广重彻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系,并在该大学工作了几年。1957年6月,他出任日本大学工学部讲师。1962年3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史学术讨论会3月30日至4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代表60余人。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社会学所、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河南师大物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中国的自然辩证法事业;2.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渊源;3.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4.国外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展;5.自然辩证法史的有关理论问题。在开幕式上,龚育之教授、丘亮辉研究员、黄顺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本108页的小册子,但却对人们就科学能够提出的最重大的问题给予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回答。诸如:科学的本性是什么?科学发现能够预先计划吗?科学增长是自我限制的吗?我们从哪里来?什么是生活的目的?我们的命运是什么?上帝存在吗? 作者力求证明,科学为什么并且如何能够处理上述问题的某几个而不能处理另外几个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1983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西安隆重举行。与会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1 70余人(其中正式代表139人),提交论文130余篇,这是该学会1980年10月成立(第一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又一次盛会。大会收到了有关学会和机构发来的贺信和贺电。在开幕式上,钱临照教授(理事长)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报告首先回顾了三年来我国科技史工作的概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由于全国广大科技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科技史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不仅考证史实史料,描述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宣传,而且开始深入探讨它的规律性问题,走向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道路。特别突出的是,过去基本处于空白状况的世界和中国近代科技史的研究,由于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密切,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年来,科技史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论述了爱因斯坦的社会哲学的四个方面: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像爱因斯坦这样在科学上有开创性贡献,在社会政治问题上又如此有道德心和责任感,在历史上难觅第二人。爱因斯坦不愧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是由美国格林斯伯勒的北卡罗莱纳大学哲学教授Jarrett Leplin编辑并写引言,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一本论文集。全书共266页。该书共收录了12篇论文。有Ernan Me  相似文献   
9.
应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清华大学的邀请,英国学士院院士、牛津大学女王学院著名科学哲学家乔纳森·科恩(L·Jonathan Cohen)偕夫人吉莲·科恩于1987年7月20日至31日来华进行学术访问。  相似文献   
10.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欧文·N.希伯特(ErwinN.Hiebert)教授于3月3日至19日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希伯特教授在自然科学史、科学和哲学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核物理发展史的研究卓有成效。由于他亲自参与过曼哈顿工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因而对美国的核物理发展情况有切身的经验和体会。他对世界科学史研究状况也了解得比较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