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类的社会历史行为如果超出生态界限,则会出现对于人类来说的“生态矛盾”。生态矛盾表现为人类既依赖于生态,又反过来破坏生态的悖论。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这一矛盾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生态矛盾触动了“人类物种是持存还是毁灭”这一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但生态矛盾并没有改写马克思所确立的人类自由和解放这一世界历史目的。相反,生态矛盾作为资本逻辑向人和自然之间生存界限的拓展,本质上构成了世界历史的“自然辩证法”环节。依此原理,马克思的“三形态”说平行蕴含着人类文明形态的螺旋上升式演进:农业文明(人的依附性)——工业文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生态文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一辩证运动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是生态矛盾的解决之路,也是实现世界历史目的的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2.
一切自然物皆为康德所说的“绝对无条件者”的内在环节,故都因分有理性而获得绝对的存在价值。但人是有自觉理性存在者,而其他自然物则为自在理性存在者。因此,自然伦理不是自然物的伦理,而是人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关涉者”而产生的“人”的伦理。自然伦理的绝对法则乃是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物均作为“伦理关涉者”的绝对无条件的根据。人对自然物的敬重乃是出于对“绝对无条件者”的敬重,进而是人对人自身的敬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历史科学”和“历史观”,更主要是作为一种“历史解释原则”而存在的“世界观”。本文从“马克思面对的主要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新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前反思状态中的世界观”四个方面把作为“世界观”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清理出来,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4.
发展伦理学中伦理主体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根本差别在于:发展伦理学在历时性时间视野中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主体.一种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主体的发展伦理学原理应该视"历时性时间视野"为第一条件,而"人是有理性存在者"为其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