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由于亚稳态分子PCl(b~1∑~ )可望成为化学激光工作物质,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分子做了不少工作.Coxon和Wickramaaratchi通过Ar(~3P_(0.2))与PCl_3的反应观察到了PCl的b~1∑~ →X~3∑~-△υ=0和A~3∏→X~3∑~-的发射Bielefeld和Setser等人测定了PCl(b~1∑~ )的辐射寿命及部分小分子对PCl(b~1∑~ )的猝灭速率常数.本工作利用Ar(~3P_(0.2))与PCl_3的反应,在流动体系中制备了清洁的亚稳态分子PCl(b,υ′=0)源;首次测定了20多种多原子分子对PCl(b,υ′=0)的猝灭速率常数,并讨论了影响猝灭的某些因素.1实验实验中用到的装置,前人已做过详细的描述.亚稳态原子Ar(~3P_(0.2))通过阴极放电产生,放电电压在300~400V之间,电流1~2mA.PCl_3由放电管下游的第一个试剂入口加入,猝灭试剂由第二个试剂入口加入.反应管设有两个观察口,用作光谱测量,反应管内的总压为3.5×10~2Pa左右,抽速为40~50m/s,猝灭测量采用定点法,使用的公式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杆内时模型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杆内时模型中的研究难题,提出了杆内时模型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杆内时模型在描述杆恢复力特性方面的可行性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数值计算方法,并针对双弯条件下的单柱讨论了模型中截面综合内时的定义.初步研究表明,杆内时模型适合于反复和复合受力杆的恢复力特性描述及结构弹塑性分析,与其他杆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弹性与塑性本构方程统一;加、卸载本构方程统一;模型中的所有参数可由各维单一受力条件完全确定,复合受力时则各塑性维之间自然耦合;分析过程适用于各种材料组成的杆.单柱在单弯和双弯条件下的算例表明,杆内时模型在描述杆单向弯曲和双向弯曲本构特性方面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在分子束单次碰撞条例条件下研究了Ne( 3P0 ,2 CO的Penning电离过程 .利用计算机光谱拟合CO (A_X)的化学发光光谱 ,获得了初生态产物CO (A)振动布居和转动温度并对反应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单次碰撞条件下研究He(2^3S)与CO碰撞的Penning电离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子束方法研究He(2^2S)+CO的Penning电离过程。给出了产物CO^+(A)和CO^+(B)的分支比为1:2.2。这被归结于CO(X)的1π和4σ轨道活性的差异。初生态CO^+(A)的振动分布与相应的跃迁的Franck-Condon因子一致。说明此电离过程是一个垂直跃迁过程。并详细给出了初生态产物CO^+(B,v03 7=0)和CO^+(A,v'=0,1,2,3)的转动温度,产物转动  相似文献   
6.
刘传朴 《科学通报》1997,42(10):1074-1076
<正>由于亚稳态分子PCl(b1+)可望成为化学激光工作物质,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分子做了不少工作.Coxon和Wickramaaratchi通过Ar(3P0.2)与PCl3的反应观察到了PCl的b1+→X3-△υ=0和A3∏→X3-的发射Bielefeld和Setser等人测定了PCl(b1+)的辐射寿命及部分小分子对PCl(b1+)的猝灭速率常数.本工作利用Ar(3P0.2)与PCl3的反应,在流动体系中制备了清洁的亚稳态分子PCl(b,υ′=0)源;首次测定了20多种多原子分子对PCl(b,υ′=0)的猝灭速率常数,并讨论了影响猝灭的某些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