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岩浆活动的空间展布形式包括三种与雅鲁藏布缝合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这三种分布形式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印度-亚洲深部软流圈的汇聚过程不仅控制了青藏高原的块体相对运动,软流圈的挤出效应也对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伸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海囊谦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K-Ar年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邓万明  孙宏娟  张玉泉 《科学通报》1999,44(23):2554-2558
报道囊谦盆地新生代火山岩9个样品的K-Ar同位素稀释法定年的结果。全岩或单矿物黑云母的表面年龄均在32.04-36.50Ma的范围之中。放射成因Ar与K构成了相关性良好手一条等时线,表明样口中既无过乘Ar,也没有放射成因Ar的丢失,即上述年龄值为真实的成岩年龄。  相似文献   
3.
壳-幔过渡带及其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邓万明  钟大赉 《科学通报》1997,42(23):2474-2482
经典的地球物理学把地壳和上地幔之间的界面叫做莫霍面,是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在地壳(V_P=5.8~6.5km/s)和上地幔(V_P=8.0~8.3 km/s)之间的不连续来定义的。由于大陆岩石圈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并不是所有地方的莫霍界面都十分清晰。在一些地区的下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P波速度的“递变层”或“过渡带”,其V_P大约为6.8~7.8 km/s。因此,莫霍界面不是那么清楚,这是地震学家在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研究中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有关玄武岩地幔包体中的韭闪石,已有不少报道和研究,但地幔成因的透闪石却未见有过报道.本文将报道在新疆库地蛇绿岩套的方辉橄榄岩中,发现的4种地幔成因的含透闪石矿物组合.1 新疆库地蛇绿岩新疆库地蛇绿岩位于昆仑造山带中,其形成时代在震旦纪→早奥陶世之间.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为一推复的构造岩片,是一套亏损程度较高的方辉橄榄岩,为上地幔部分熔融残留体成因.方辉橄榄岩主要由镁橄榄石(Fo为91)、顽火辉石(En为90~95)和少量的铬尖  相似文献   
5.
丁林  周勇  张进江  邓万明 《科学通报》2000,45(14):1475-1481
由3期火山岩和两期风化壳构成的鱼鳞山复合堆积物为了解高原夷平面的形成过程及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条件。通过火山岩及风化壳地球化学、^40Ar/^39Ar和K/Ar年代学的研究,揭示风化壳形成在干旱、半干旱的亚热带环境,时代为30 ̄24Ma,羌唐地区的夷平面最后定位于20Ma左右。形成在干旱,半干旱的亚热带环境。时代为30 ̄24Ma。羌唐地区的夷平面最后定位于20Ma左右。  相似文献   
6.
新疆库地变质橄揽岩中地幔成因的透闪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