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颜色对人有不同的影响:红色似乎让人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小心,而蓝色会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时激发更多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裘祯 《自然与人》2012,(5):24-27
隐匿在远古生物化石里的奇妙构造,向我们泄露了一个天机:原来,5亿多年前海洋里的众生已经披戴了极尽妖艳的体色。“目睹”生命大爆发时代的色彩,已无须像画中的孩童那样穿越时空。  相似文献   
3.
裘祯 《自然与人》2012,(6):33-36
当深潜器“蛟龙号”下潜到7000米以下的深海底时,科学家透过舷窗看到了鱼儿、小虾和其他深海动物。它们对于黑暗和高压的耐受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史上,很少有一个科学理论曾像进化论那样激起"公愤",因为它声称万种生物皆是进化的产物,人类只不过是猿猴的后裔;也很少有一个科学理论像进化论那样得到广泛的拥护,它已经成了真理的代名词,成了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今天,进化论仍然是科学家和百姓们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裘祯 《自然与人》2009,(6):24-27
全球变暖,我们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据统计,单是家庭的供暖和电力消耗,就造就了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 能否在满足人类对舒适度和便利性的追求的同时,大幅度减少日常居家的碳排放呢?人们在伦敦近郊成功地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方法,能够把DNA链条任意弯曲,编织成直径只有50纳米(1纳米=10亿分之一米)的“沙滩排球”。  相似文献   
7.
裘祯 《自然与人》2012,(3):26-31
人类基因组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是看似毫无用处的“垃圾DNA”。它们究竟是外星人编制的多余程序,还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淘汰下来的无用之物?从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算起,DNA向人类展露其本来面目已经有59年了,然而分子生物学依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人类已经绘制出包括自身在内的许多物种的全基因组(即整套遗传信息、生命之书)图谱,DNA测序似乎已经成为技术难度不太大的机械化操作。  相似文献   
8.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海冰的面积年年编小,海冰的厚度也趣来越薄——这是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新近发表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西方音乐的训练,同样可以理解音乐中的情绪表现。 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想到用听音乐的方式来转换情绪。但是今天,不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大部分音乐都是根据欧洲的音乐系统谱写出的。那么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过欧洲的音乐系统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裘祯 《自然与人》2010,(5):20-25
上海世博会,始于2010年5月1日,为时半年,至今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逾4600万。工业文明因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而走到了存亡的关口,本届世博会的“低碳、节能”理念和新的节能技术能够发扬光大,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D-57一切答案皆在我们的智慧和选择中。在本栏目第一篇文章中,我们虚构了一个名叫艾茁莫的人,我们将跟随他做一次虚拟梦游,一步跨到2020年,体验后世博生活的欢乐和忧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