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2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乐乐  董广辉 《自然杂志》2016,38(4):257-262
通过总结对比欧亚大陆考古遗址出土的猪、狗、黄牛、羊、马和鸡的遗存鉴定结果和年代,梳理了我国"六畜"的起源与传播的历史。10 000~9 000 BP(Before Present,距1950年),猪和狗驯化于中国北方;约10 000 BP,黄牛和羊最早驯化于西亚地区,4 500 BP前传入中国;约5 500 BP驯化的马出现在中亚地区,在夏商时期传入中国;鸡的起源问题争议较大,在3 600 BP之前出现在中国北方。在汉代之前,"六畜"已成为中国广泛利用的家养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南孟津地区古土壤元素质量分数及比值的分析,研究文明起源时期该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地点王湾三期(4.3~4.0 kaBP)和二里头时期(3.9~3.5kaBP)的人类活动对古土壤化学性质产生了明显影响,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有机磷质量分数明显增加,人类活动还使古土壤中元素质量分数的比值发生了明显变化,w(C)/w(N)和w(OP)/w(TN)明显增加,二里头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比王湾三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3.
甘肃中部史前农业发展的源流:以甘肃秦安和礼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秦安和礼县为中心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这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程中栽培作物黍成功实现了向农作物的过渡.本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和兴盛略晚于中原地区.气候变化是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区在全新世中期气候较为湿润,为仰韶文化时期和常山下层文化时期农业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并且出现了喜湿热的水稻.4kaBP以后,气候趋向干旱,齐家文化中农业水平开始下降,寺洼文化以畜牧经济为主,一直到东周时期农业才开始复苏,并出现了大麦和小麦等新的作物品种,粟作农业被多元化的农业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对土壤质量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并对土壤质量在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生态农业与提高土壤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硒的循环和调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硒的循环途径和影响土壤全硒含量的因素,对土壤硒的形态和转化以及影响土壤硒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调节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硒平衡的措施。图2,参24。  相似文献   
6.
中全新世关中陕北陇东地区文化演变及环境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Origin软件对关中陕北陇东地区考古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该区域中全新世文化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关中陕北陇东地区在7.0—5.6kaBP和5.0-4.0kaBP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而5.6—5.0kaBP和4.0-3.6kaBP则发生过两次明显的文化衰退.通过与全新世环境研究成果的对比发现,适宜的气候促进了该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气候恶化和灾害则是该地区文化衰退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位于我国东南部典型季风区与西北内陆干旱区之间过渡区的黄土高原中西部缺乏中晚全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 通过对黄土高原发现的六盘山天池湖泊沉积物进行孢粉、磁化率、沉积物色度指标分析, 结合陆源植物残体的高精度AMS 测年控制, 获得了中晚全新世 6200 年来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 初步的结果表明, 该区域和季风区石笋为代表的大的气候框架记录比较一致, 但在气候事件上提供了更为翔实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中国北方早期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Dadiwan06探方的最新发掘成果, 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绝对测年(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气候事件年龄和考古分析, 为Dadiwan06探方的地层沉积建立了6.5万年的年代框架. 考古材料分析显示, Dadiwan06探方完整记录了石英打制技术制品、细石器技术制品、大地湾一期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陶器制品等分别代表中国北方原始采集狩猎经济、先进采集狩猎经济、早期栽培经济与成熟农业经济的4个不同发展阶段, 反映了大地湾遗址距今6.0万年以来由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过渡的持续人类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9.
史前时代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与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对人类生存最具挑战性的地区之一,研究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对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青藏高原史前遗址的测年分析和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结合古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显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旧石器人群在距今15 000年之前到青藏高原季节性游猎;新石器人群距今5 200年后大规模定居到青藏高原海拔2 5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距今3 600年后人类永久定居至海拔3 000 m以上地区。气候变化对狩猎采集人群在高原的活动有重要影响,而新石器-青铜时代欧亚大陆农业发展与传播是促使人类向青藏高原大规模扩张和定居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河南孟津地区发现全新世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和湖沼相沉积剖面。作者对这2个剖面之间进行了野外调查,绘制了其间的地层图,并在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采样,对样品做了粒度、磁化率以及CaCO3含量分析。通过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与湖沼相沉积剖面的对比,研究了中全新世孟津地区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孟津地区在7020~5660aBP和4610~3755aBP是古湖泊形成和古土壤发育的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在5660~4610aBP孟津地区经历了一次气候波动,湖泊缩小为零星湖沼, 古土壤发育中断;3755~3055aBP湖泊萎缩干涸,黄土开始沉积,气候转向冷干。河南龙山文化时代晚期,湖面水位较高,人类在古土壤上活动;二里头文化时期湖泊萎缩,人类活动向低处转移,湖泊完全干涸时人类开始在干涸的湖相沉积层上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