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5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阐述了瞬态电晕放电成像的物理过程,根据气体放电的流光理论,采用纳秒脉冲放电技术,获得清晰的电晕放电的硬币成像图像,并对脉冲峰值电压及相对湿度等成像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空气中固体电介质上纳秒正脉冲表面放电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感光胶片作为阻挡介质的针-板放电系统,解析空气中固体电介质上纳秒正脉冲表面放电的形成过程,施加纳秒正脉冲高电压时,得到中心不发光的辉光圆环及圆环四周放射状流光的电图像,测量这两部分流光的最大伸展长度,分别得到它们与施加电压的关系式,表明表面放电的形成存在着电压阈值。  相似文献   
3.
液体静电雾化现象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液体由细管流出下滴时,若在细管上施加高电压,液滴在静电力的作用下,会分裂成微粒,发生喷雾现象,称之为液体静电雾化.在大气中,液滴的最大电荷面密度接近于一定值,静电雾化使液体单位质量的表面积扩大,增大了液体单位体积的表面电荷量,这样便可有效地利用静电力.由液体静电雾化现象萌生的种种技术,在许多领域里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测放电光谱的相对强度,根据检测到的原子、离子的跃迁谱线,考察放电等离子体形成的途径,从而估算电子能量;或检测同一种元素的激发态原子与激发态离子的发射谱线的相对强度,在近似满足局部热平衡条件下,推广使用高温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诊断公式,来估算电子温度.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可了解电子的能量情况,对放电管可作出相应的评价,进而对放电管进行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多输入多输出(MIMO)线性离散系统的一种简化测辨方法。针对一个具有可加噪声的一般差分方程模型结构,提出了重复单输入单输出(SISO)极大似然函数测辨方法,以测辨 MIMO 系统的各个参数。计算机模拟及工业数据应用均表明此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由于此法此较简单,因而能在小型计算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6.
臭氧的灭菌作用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自良 《自然杂志》1999,21(1):12-14
据报道,1998年夏季武汉长江大堤上的防洪将士用臭氧水来进行防疫消毒,取得了良好效果.臭氧具有强力的灭菌作用,市售的电子防霉器、食具消毒柜、饮用水臭氧保质器、室内空气清净器等,正是利用或部分利用臭氧来灭菌消毒的.本文阐述臭氧的灭菌作用,探讨其灭菌机理,并介绍臭氧灭菌法在医疗卫生、食品工业、养殖业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解析放电等离子体现象,以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作为优化研究对象,用数码相机对输入不同电能形式的放电管分别进行摄影,记录空气电离时的可见光发光状态。通过计算机处理,从发光强度空间分布及发光主截面积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输入纳秒级脉冲高压电时能量效率较优,输入50Hz单相交流高压电时较低,而采用主从放电输入电能形式的能量效率,则介于两者之间,同时也对放电管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8.
喷出液滴带电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自良 《自然杂志》1998,20(5):268-271
飞瀑而下,水沫星散.李白赋诗曰:“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似乎是诗人的浪漫笔法.但是,1890年埃尔斯特(Elster)、盖特(Geitel)等报告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中的瀑布强烈带电并产生火花的现象后,因水滴分裂引起的带电现象,始为人们注目.这不仅是个饶有趣味的物理现象,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静电在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中的危害日趋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电子工业部门每年因静电造成的损失高达100亿美元,英国为35亿英磅,日本70%的半导体器件损坏是由静电引起的。随着电子产品的微细化,高度集成化发展,电子器件的静电敏感度阈值趋于低下,电子工业生产过程的静电防护更凸现其迫切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