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初次就业个体的职业认同获得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初次就业个体在充满变革的组织与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认同获得及其相关因素。对158名初次就业的组织员工采用了职业认同获得问卷、工作压力源问卷、工作经验来源问卷、自我效能信息来源问卷和中国人自我效能量表,共收回有效问卷152份。研究结果表明,职业认 同获得与工作压力源呈负相关,r=-0.476(p<0.01),与工作经验来源呈正相关,r=0.444(p<0.01),与自我效能信息来源呈正相关,r=0.407(p<0.01)。工作年限对于职业认同获得的间接效应之和为0.21,工作年限解释职业认同获得变异量的4.55%。工作年限对职业认同获得(F(2,151)=10.82,p<0.001)和角色冲突(F(2,151)=21.20,p<0.001)有显著影响,并可能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个体主动的探索和努力在职业认同获得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宏观的文化背景会塑造儿童心理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进程.通过发现不同文化下儿童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规律,有助于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普遍规律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现象区分开来.文献回顾表明,儿童心理理论发生与发展既有文化普遍性,又表现出文化特异性.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开始聚焦于儿童心理理论文化特异性的相关因素.当前,研究者主要从亲子交流、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学模式及执行功能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的内在机制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来阐释儿童心理理论发生发展规律的文化特异性.通过整合现有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跨文化差异的主要研究文献,以及尚未解决的研究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儿童心理理论发生与发展的文化模型.最后,文章对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尚思源  苏彦捷 《科学通报》2020,65(19):2021-2031
有关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尤其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异同及其在个体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变化,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基于39个效应值9960名被试(道德认知)和29个效应值6946名被试(道德情绪)的元分析,发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均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年龄组的调节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进一步比较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仅在青少年阶段发现,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结果确认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提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中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作用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解释美国人和亚洲人心理活动的差异时。心理学家们最常使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框架,以及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独立/互依自我构念。综述了这两个文化框架各自的概念体系及测量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进一步分析丁已有跨文化研究中关于这两个文化框架在解释美国人和亚洲人心理活动之异同时。有效性与实用性正反两方面的证据,指出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文化心理学研究在沿用这两个文化框架时可能做的理论与方法上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心理理论--一个广阔而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综述 2 0年来对心理理论的大量研究 ,总结了该领域各方面的成果 ,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6.
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1974年Bem编制性别角色量表以来,对性别角色差异的研究就一直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为探明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关系,以修订后的Bem量表和王登峰等最新编制的中国人的人格量表作为工具,以2个城市4所高校的600名本科生为被试,首次探讨了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中国人基本人格维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男性化与外向性、才干、处世态度有较高的相关;女性化与善良、人际关系有较高的相关;男性化、女性化与情绪维度的相关不显著。这些结果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和塑造等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研究考察愿望在3-4岁儿童信念理解中的作用。采用两个得到不同结果的错误信念任务变式,即Cassidy(1998)和Ziv等(2003)使用的任务,在被试和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个任务得分没有差异,即愿望性对3-4岁儿童错误信念任务得分没有影响,将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中的愿望性加以控制没有提高3岁儿童的表现。但是,与Ziv(2003)范式中被试处于机率水平的通过率不同,Cassidy(1998)的范式通过率低于机率水平,结合以往研究结果分析,愿望对信念理解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在处于错误信念理解的最近发展区的个体身上。  相似文献   
8.
陈涛  苏彦捷 《科学通报》2020,65(1):18-24
认知的演化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认知的独特性等相关问题,是人类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对认知演化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探索——认知演化的系统发生研究,即通过对某种认知能力进行跨多物种研究,并通过联系演化压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有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认知能力演化的规律.本文从理论贡献、研究取向以及实践研究3个角度对认知演化的系统发生进行论述,旨在对认知能力的演化规律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实践方法的扩充.  相似文献   
9.
让74名3~4岁儿童讲述自己的过去经历,并考察其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探讨儿童回忆叙述的内容是否与推理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有关。结果发现:与已有西方文献相比,中国儿童对自己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回忆非常少;儿童回忆时,谈及他人的次数和其他个体的数目越多,其心理理论越好,排除了年龄和语言的影响后,谈及他人的数目与错误信念成绩仍然相关。儿童习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叙述过去,涉及他人的谈论与推理心理状态的能力有关,这些结果可能提示了文化渗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故事-图片法,施测一级错误信念、二级错误信念、解释性心理理论和失言理解4类任务,考察5~8岁儿童多个层次的心理理论能力。结果表明,5岁儿童已经很好地理解一级错误信念。解释性心理理论和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在类似的年龄发展起来,6~8岁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8岁儿童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失言中所包含的认知和情感成分。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一级错误信念理解可能是后来发展的解释性心理理论、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失言理解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