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2.
新疆十红滩铀矿床碱法地浸水岩作用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地球化学模式计算矿床地下水中硫酸盐、碳酸盐矿物的饱和指数,说明难以采用常规地浸方法开采该矿床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室内和现场地浸试验研究显示,将矿床地下水矿化度淡化至约3.45 g/L时,含水层中不会产生硫酸钙、碳酸钙沉淀,使该矿床的地浸开采由不行变为可能.电子探针手段研究表明铀的浸出受铀矿物存在形式的影响,铀矿物与高岭石伴生或产于矿物颗粒之间可以浸出,而产于黄铁矿周边和其它矿物颗粒内部难以或不能被浸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浸出时间延长,由于矿石和围岩中易溶钙盐的溶解,浸出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会不断增加,将给浸出过程带来堵塞的隐患,因为钙离子的增加,产生碳酸钙沉淀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阈值不断降低,容易产生碳酸钙沉淀而产生堵塞.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影响,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及2010年和2017年2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Google Earth和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结合目视解译,获取了抚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运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获取了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土地利用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水域、建设用地等主要集中分布在高程低、坡度相对平缓地区,这几类土地利用面积随着高程和坡度的上升而减少;林地面积的分布呈现出随高程和坡度上升而增加的趋势;坡度对土地利用类型起着制约作用,坡向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整体较弱;对抚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分布与地形因子方面的研究,为当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30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于2009年6月7-8日在南京举行.本沙龙文集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文摘录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在酸性矿山废水形成与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微生物在酸性矿山废水形成中的作用,介绍了SRB性质及其在治理酸性矿山废水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B3LYP/6-31G~(**)方法在Gaussian09程序下,对去质子化咔咯(CH_2~-)体系进行结构优化和振动分析。结果显示,CH_2~-的四种不同构型稳定性差异是由内氢原子间距决定的,内氢原子间距大,相对能量低,稳定性高。优化不同构型间相互转化的内氢迁移(IHAT)反应的过渡态,并进行相关的比较计算,各过渡态的能量高低也与内氢原子间距密切相关。CH_2~-的各构型能量差异大于PH_2,同样是从能量最低到能量最高的稳定构型的内氢迁移反应,CH2-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差异明显大于PH_2。  相似文献   
7.
 对漳州地区的地表和钻孔岩石进行了岩石密度、放射性生热元素含量和岩石导热率测试。结果显示,岩石密度的平均值在2.60 g/cm3左右,与世界范围内花岗岩的密度平均值一致;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的平均值为3.7 μW/m3,高于中酸性火山岩和基性岩脉等其他类型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值,热贡献率主要来自Th 和U 的放射性衰变热。研究区岩石导热率的平均值为2.83 W/mK,接近世界范围内上地壳岩石的平均值。结合前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热学研究成果,认为地幔对地表热流贡献率要高于地壳,漳州地区为典型的“冷壳热幔”型岩石圈热结构。  相似文献   
8.
沁水盆地地温场特征及其与煤层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口井的温度数据得到沁水盆地平均地温梯度为(28.2±1.03)℃/km.测试了39个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计算了20个大地热流值.沁水盆地现今热流变化于44.75~101.81 mW/m~2之间,平均为(62.69±15.20)mW/m~2.运用Thermodel for Windows 2004软件对沁水盆地的古地温史进行了模拟,并得到了沁水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最大埋深时的平均古热流,北部为158.41 mW/m~2,中部为119.57 mW/m~2,南部为169.43 mW/m~2.恢复了地层的埋藏史,揭示了地层沉积结束和剥蚀开始的年龄为108~156 Ma,地层的剥蚀厚度北部为2603 m,中部为2291 m,南部为2528.9 m.其古地温场的分布格局为“南北高,中部低”,这在时间和空间上和煤层气的含气量分布相一致,初步显示古地温场对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