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201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现代地学开创者A·魏格纳》一文介绍了大陆漂移说创立、淹没和复兴的过程。魏格纳的学说带来了一场地学革命。然而当时由于相应的其他学科尚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他的理论不能被人们接受,以至在保守派的反对声浪中逐渐淹没。淹没的原因是“漂移理论中的牛顿还没有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魏格纳逝世多年之后,被遗弃、埋葬已达数十年之久的大陆漂移论,终于回到了学术界,魏格纳的思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段科学史,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在丰富的AMS14C测年数据基础上,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鹿、猪、牛骨骼化石的骨胶原C,N同位素进行分析,恢复中坝遗址过去哺乳动物的食性特征、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骨骼保存较好,骨胶原流失对C,N稳定同位素的成分没有影响.鹿骨胶原δ13C,δ15N均值分别为–23.1‰和4.7‰,说明鹿生活在密闭的生境中,以树叶和灌木为食;牛骨胶原δ13C,δ15N均值分别为–19.6‰和5.2‰,说明牛生活在开阔的生境中,以草本植物为食.C同位素分析显示鹿和牛都以C3植物为食物,表明鹿和牛生存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但t检验显示鹿骨胶原δ13C,δ15N值比牛的都要小,这表明鹿和牛的生境不一样;牛和鹿的δ13C,δ15N值还存在部分重叠,说明草食性的牛和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猪骨胶原δ13C,δ15N分别为–17.1‰和5.5‰,t检验显示猪骨胶原δ13C,δ15N值比牛和鹿的都要大,表明猪的营养级比牛和鹿的要高.猪的δ13C值范围很大,说明当时已经有家养猪的贸易.t检验显示不同时期遗址地层草食性动物鹿骨胶原δ13C值之间不存在差异,鹿骨胶原δ15N值之间也不存在差异.表明2200~4200aBP期间,中坝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是中坝遗址地层比较完整的原因.在该地区能代表鹿、猪、牛δ13C值均值的最小样本数分别是8,73,16,而能代表鹿、猪、牛δ15N均值的最小样本数分别是4,5,6.  相似文献   
3.
绍兴-江山古陆对接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水涛 《科学通报》1986,31(6):444-444
绍兴-江山断裂带横贯浙江全境并入赣省,中、新生代盆地追循分布近千公里,构成我国南方规模宏大的内陆裂谷带。此带同时为地幔相对上隆区,有基性、超基性岩喷出,其中深源包体指示下切深度达90公里以上。以此为界划分了中国东南大陆为两大构造单元,其北为江南古陆;其南以往称之为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图)。  相似文献   
4.
浙江绍兴-江山断裂带发现超镁铁质熔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涛 《科学通报》1984,29(8):487-487
绍兴-江山断裂带呈北东走向,横贯浙江全境,为江南古陆浙北前陆盆地与华夏古大陆之间的分划性界面。六十年代区域调查工作中已发现自诸暨花明-桐树林在长达数十公里的断裂带内分布有众多的“超基性岩体”,在走向上离散成豆筴状、透镜体状,为混合岩化蚀变闪长岩所裹复,其中最大者延深500余米,走向伸展1200米.此超镁铁质岩层之上为厚逾千米的“混合石英闪长岩”,研究表明,其原岩是细碧岩系岩石,其中主要为块状、枕状玄武岩,也发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