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向来认为,氨基酸的遗传密码连续不断地并列起来以构成基因的实体。但是近来发现一些新情况,如在基因实体中间插入与氨基酸编码无关的DNA,基因分成几段分散存在于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等等。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所属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布里施纳奇(R.Breathnach)等人研究的鸡卵白蛋白基因即其一例。他们为从染色体上把此基因分离出来:(1)先从鸡输卵管细胞分离出来卵白蛋白的mRNA,以此为模板通过反转录酶合成~(32)P—cDNA(互补DNA);(2)继从输卵管细胞提取总DNA,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些科学家对此的看法,他们的一些实验表明,这些传染疾病的病原体,即prion,可能根本不含有核酸!果真如此,则“兹事体大”,必然会在生物学界中引起一场波动。  相似文献   
3.
自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发现DNA大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以来,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且确认了DNA为遗传的物质基础。其后,提出了遗传的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是沿着DNA→RNA→蛋白质的途径前进的。 1970年,梯明和巴尔的摩等科学家,提出了逆转录的概念,即遗传信息有从RNA→DNA反向转录的现象。一开始受到科学界的嘲笑和讥讽。但他们终于顶住了这种精神压力,用实验证实了他们的想法,并为此获得了1975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梯明在70年代初发现逆转录病毒后,同时提出原始病毒假说,主张逆转录是一切正常细胞代谢的组成部分,对分化和进化都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这一见解由于未能在高等生物的细胞中找到逆转录酶而被束之高阁。但对逆转录现象的研究却一直很热门。现在发现逆转录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除肉瘤病毒外,与人类有关的人T细胞白血病毒和最近令人担忧的爱滋病毒,都属逆转录病毒。总之,逆转录机制广布于正常细胞代谢之中的迹象越来越多。梯明的预言有可能被证实。本文即是从近几年来工作中各个方面广征博引,举出大量例证来阐述这一观点。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信息。由于文章较长,本文分为Ⅰ、Ⅱ,上篇见10卷12期。  相似文献   
4.
约十余年前,基因研究的进展中,发现了内含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内含子在基因组的形成(系统发育)和基因表达(个体发育)中的重要性。许多优秀的学者纷纷跻身于这项研究。目前这一问题已日趋明朗。《内含子类型与捻接机制》一文即对此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瑞士的依勒门斯(K.Illmensee)与美国的克罗西(C.M.Croce)等人培育出来的奇异动物——携带人染色体的镶嵌小鼠,首次在世界上诞生了。科学家之所以进行这项研究,不是出于猎奇心理,而是为了探索人的染色体在小鼠体内如何行动和人的基因在小鼠的分化发育中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6.
T细胞受体是T细胞表达于细胞膜的抗原受体(图1)。因为提取困难(膜型,量少),T细胞受体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抗体。其实体为何物,曾经长期不明。1982年后,才有了突破。首先,制成抗T细胞受体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沉淀法第一次取得了T细胞受体。继而分子遗传学家利用削减法(subtraction method)得到编码T细胞受体的cDNA,又从cDNA的核苷酸序列译出T细胞受体的  相似文献   
7.
免疫多样性的遗传基础(Ⅲ)——MHC分子及其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鼠等高等动物对侵入体内的抗原,具有高度有效的防御体系。在自然情况下,防御体系主要掌管两类反应:其一,产生与侵入体内的外来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分子(图23A);其二,杀伤T细胞认识感染病毒的自身细胞(图23B)。在这两类反应中,MHC分子、T细胞受体和外来抗原三者引起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其中MHC分子因有多态性,因此在防御反应中,似以识别“己”与“非己”的制约分子身份发挥作用。近来,大多认为抗  相似文献   
8.
一、mt DNA复制的独特万式;二、使用不同含意的遗传密码;三、有重迭基因,也有断裂基因;四、既是一个基因的内含子,又是另一基因的外显子;五、tRNA的种类奇少,形状奇特,功能奇异;六、mBNA首尾的结构与众不同;七、线粒体内的珍奇质粒;八、线粒体和真核细胞的起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几个从不同侧面研究DNA取得的成果,有分子水平、细胞器水平和细胞水平等。其中动物细胞有无全能性和绝种动物的DNA分析两个章节给人们的幻想留下了广阔的天地,然而这种幻想的实现恐怕也是指日可待。我们期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0.
自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发现DNA大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以来,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且确认了DNA为遗传的物质基础。其后,提出了遗传的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是沿着DNA→RNA→蛋白质的途径前进的。1970年,梯明和巴尔的摩等科学家,提出了逆转录的概念,即遗传信息有从RNA→DNA反向转录的现象。一开始受到科学界的嘲笑和讥讽。但他们终于顶住了这种精神压力,用实验证实了他们的想法。并为此获得了1975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梯明在70年代初发现逆转录病毒后,同时提出原始病毒假说,主张逆转录是一切正常细胞代谢的组成部分,对分化和进化都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这一见解由于未能在高等生物的细胞中找到逆转录酶而被束之高阁。但对逆转录现象的研究却一直很热门。现在发现逆转录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除肉瘤病毒外,与人类有关的人T细胞白血病毒和最近令人担忧的爱滋病毒,都属逆转录病毒。总之,逆转录机制广布于正常细胞代谢之中的迹象越来越多。梯明的预言有可能被证实。本文即是从近几年来工作中各个方面广证博引,举出大量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信息。由于文章较长,本文分为Ⅰ、Ⅱ,在两期中登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