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周口店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被认为是会控制用火的直立人.1929年裴文中等人开始在遗址中注意石器和用火遗迹的收集.1930年德日进等人对上一年发现的部分疑为用火遗迹的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游离碳.基于德日进等人的分析结果,1931年步达生改变了自身此前对北京猿人用火证据的怀疑观点,认为在周口店主堆积中烧过的鹿角和骨骼标本是用火活动的证  相似文献   
2.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遗址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周口店田园洞是近几十年来所发现的距离周口店遗址最近的含古人类化石及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洞穴堆积. 目前在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有34件, 哺乳动物化石有29种; 在数量上, 动物化石以鹿类占绝对优势, 肉食动物极少. 经初步研究, 所发现的人类化石可归入智人; 除过一件残破鬣狗牙齿外, 其余动物化石全可归入现生种. 从组成看, 田园洞动物群与山顶洞动物群很接近, 但时代可能稍晚, 田园洞动物群中有63%的种曾出现在山顶洞动物群中. 田园洞的堆积物特征也与山顶洞的极为一致, 均为尚未胶结的角砾堆积. 用鹿牙所做的铀系测年的初步结果表明, 田园洞主体堆积大约形成于25 ka前. 对人类和动物化石的确切年代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周口店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沉寂之后, 首次在遗址群的核心区之外发现古人类化石, 这对今后的周口店遗址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周口店第1地点用火的磁化率和色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否存在原地用火证据的争议,对遗址第1地点第4堆积层(据贾兰坡1959划分方案)中新发现的疑似用火遗迹进行系统野外采样以及磁化率和色度测量.结果显示,部分疑似用火区沉积物的磁化率、红度均显著异常,磁化率值较周围沉积物高出22倍,红度高出近3倍.高磁化率值和高红度值分别由高温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细粒磁铁矿和赤铁矿颗粒引起.漫反射光谱分析表明,疑似用火区沉积物的赤铁矿-针铁矿组成与平面其他部位及第2,3地点自然样品显著不同.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进一步揭示出疑似用火区沉积物很可能经历了700℃以上的加热,而自然火一般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温度.这些磁性、色度异常的沉积物很可能受到人类控制用火的作用,但其为原地用火区堆积还是曾经历再搬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06年发掘出土了上万件动物化石与古人类文化遗物.埋藏学分析表明了古人类在这一动物群聚集、改造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基于动物属种分布及丰度、死亡年龄模式、骨骼表面改造痕迹与骨骼单元分布等动物群特点,并结合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证据,灵井许昌人遗址被解释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处狩猎-屠宰遗址而非古人类的居址或中心营地.这一遗址中数量较多的人工石制品的出现,可能反映了古人类在生存策略和行为活动方面的计划性和前瞻性.灵井许昌人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唯一一处经过系统埋藏学分析确认的狩猎-屠宰类考古遗址.  相似文献   
5.
张乐  王春雪  张双权  高星 《科学通报》2009,54(19):2871-2878
运用动物考古学方法对马鞍山遗址出土的第Ⅱ等级动物长骨进行了切割痕迹研究. 对切割痕迹的确认、定位以及出现频率的计算显示, 马鞍山遗址第Ⅱ等级动物长骨骨干表面的切割痕迹分布特征如下: (1) 下文化层切割痕迹出现频率明显高于上文化层; (2) 下文化层上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最高, 中部肢骨其次, 下部肢骨最低; (3) 上文化层长骨骨干切割痕迹的出现频率及分布特征不及下文化层规律. 与西方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 下文化层的数据点均分布在Dominguez-Rodrigo实验数据的95%置信区间内, 而且上、中、下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与实验数据相似; 上文化层数据点的位置则相对较低, 肱骨、股骨和桡骨的数据点均落在区间外, 而且上、中、下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与实验数据相差较大. 据此推测, 在下文化层堆积时期马鞍山远古人类用石制品对第Ⅱ等级动物腿部肌肉开发较上文化层堆积时期彻底, 参照骨骼表面碳化痕迹的研究, 推测这可能与晚更新世末期远古人类烧烤行为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双权  李占扬  张乐  高星 《科学通报》2009,54(19):2857-2863
以近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为主要研究目标. 埋藏学的分析表明, 原始牛和普通马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属种, 同时也是灵井许昌人时期古人类的主要猎捕对象. 在死亡年龄分布模式方面, 这两种大型食草类动物都是以壮年个体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一种组合面貌, 说明这一时期的东亚古人类已经是十分熟练的狩猎者, 他们完全有能力猎捕原始牛、普通马等大型食草类动物.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期及晚期的古人类在狩猎策略、能力以及群体组织等方面已经不存在明显差异, 从而验证了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行为起源的早期理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