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1997 年11 月6 日大耀斑期间电离层TEC 的GPS 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东和  萧佐 《科学通报》2000,45(6):575-578
利用 GPS测量电离层 TEC方法处理了1997年 11月6日世界时11:49耀斑爆发期间地球向日面纬度范围在[N28~N45],经度范围在[W90~E77]的15个台站的GPS观测数据,得到了耀斑期间电离层TEC的变化结果.本次耀斑为本太阳活动周开始以来观测到的最强的一次,耀斑的X射线级别为X9.4.计算结果表明:在几分钟内耀斑引起了大空间范围的电离层TEC增加,TEC增加的最大幅度在2.5×10~16m~-2以上,TEC增幅的大小与星下点的地方时有直接的关系,但增幅并不与当地时12点对称,地方时上午的电离层TEC增幅要比下午的更大些.  相似文献   
2.
测量经电离层反射的无线电波频率的多普勒频移是一种经典的电离层探测技术.本文介绍了以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作为射频前端的新型设备的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流程及数据后处理的方法.前端输出的宽频带数字信号由计算机软件进行选频、滤波、降采样等处理,具有可随时改变接收频点及数据处理流程的灵活性,并降低系统复杂度和研发周期及成本.本文比较了由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希尔伯特变换两种方法得到的信号多普勒频移量,在电波仅有单一频移分量时,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能够分辨多个频移分量,而希尔伯特方法的优点则是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此外,采用多站数据反演了电离层扰动传播速度,把频移得到的多普勒速度与电离层垂测仪观测的电离层虚高的变化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设备的探测能力及数据准确性.该设备已替换升级子午工程一期原设备,并将部署于子午工程二期各观测台站.  相似文献   
3.
GPS系统硬件延迟修正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青  张东和  肖佐  张其善 《科学通报》2000,45(15):1676-1680
给出了GPS系统硬件延迟的估计模型及卫星和接收机相对硬件延迟的计算方法,给出了GPS系统硬件延迟、卫星和接收机相对硬件延迟和TEC的计算结果,并对GPS系统硬件延迟及卫星和接收机硬件延迟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它们是非常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从GPS数据中解算电离层TEC的最大误差源是硬件延迟。作者介绍了两种解算电离层TEC和硬件延迟的方法。利用单站的GPS双频数据,计算了2004年电离层TEC和硬件延迟,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硬件延迟进行了比较,并且和欧洲定轨中心的公布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分析了不同纬度台站数据解算硬件延迟的误差特点。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可以解算TEC和硬件延迟,结果是可靠的。解算的硬件延迟的标准偏差与观测站的纬度有关,在中国区域,纬度越低,估算的硬件延迟偏差越大,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高能粒子辐射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永强  肖佐  邹鸿  张东和 《科学通报》2006,51(21):2542-2547
利用资源卫星上搭载的星内粒子探测器累计5 年左右的资料, 总结了在太阳同步轨道780 km高度上高能粒子通量的一般分布特征, 作为首次对卫星内部高能辐射环境的连续监测, 资料分析对比确认了卫星内外高能粒子辐射经过换算后的一致性, 测量到的通量变化与太阳活动和质子事件有直接的关联. 外辐射带高能电子辐射强度与Dst指数的变化对应很好, 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一般有3 d左右的延时, 而大的磁暴造成的高能粒子的注入则通常发生得很快, 与Dst指数变化可在同一天发生. 另外, 在宁静时极盖区很少出现高能电子和质子, 上述几年数据的统计表明, 只当太阳质子事件发生时, 高能质子和电子才出现在极盖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GPS伪距+载波相位联合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分析了1998-11-22耀斑爆发期间北京、上海、武汉、西安GPS观测数据得到的电离层TEC。此次耀斑爆发引起了设在北京的高频多普勒长达15min左右的无线电短波中断。通过对GPS得到的电离层TEC进行分析发现: 此次耀斑造成了大面积的电离层TEC的增加,耀斑爆发引起的最大TEC增幅在1.25个TEC单位左右;利用高精度的GPS数据处理方法可研究耀斑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另外,还分析了由GPS计算的TEC的时空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GPS伪距+载波相位联合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分析了1998-11-22耀斑爆发期间北京、上海,武汉,西安GPS观测数据得到的电离层TEC。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站GPS数据的GPS系统硬件延迟估算方法及结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GPS数据中解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最大误差源是硬件延迟。作者介绍了两种解算电离层TEC和硬件延迟的方法。利用单站的GPS双频数据,计算了2004年电离层TEC和硬件延迟,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硬件延迟进行了比较,并且和欧洲定轨中心的公布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分析了不同纬度台站数据解算硬件延迟的误差特点。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可以解算TEC和硬件延迟,结果是可靠的。解算的硬件延迟的标准偏差与观测站的纬度有关,在中国区域,纬度越低,估算的硬件延迟偏差越大,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太阳耀斑期间向日面电离层相关扰动现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东和  萧佐 《科学通报》2002,47(2):96-98
利用2000年7月14日太阳大耀斑期间向日面电离层GPS观测资料,对电离层此次耀斑的响应进行了研究,观测到了向日面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时间变化曲线的小同步扰动结构,扰动幅度的量级在10^15m^-2左右。通过与耀斑期间GOES卫星的软X射线辐射通量进行对比,对这些同步扰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同步扰动确实存在于电离层,并与太阳耀斑辐射的演化特点有直接的关系。由软X射线辐射通量没有类似扰动的事实,可以认为该扰动主要是由于耀斑期间远紫外辐射存在的类似扰动引起的,且同步扰动发生的区域主要在电离层F区。  相似文献   
10.
耀斑的日面位置与电离层SITEC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东和  萧佐  常青 《科学通报》2001,46(16):1339-1341
利用1997-1999年GOES卫星的耀斑观测资料以及国际GPS网的GPS观测资料,对作为耀斑参数之一的耀斑同位置与电离层SITEC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了耀斑的X射线最大辐射通量,耀斑日面位置也是影响TEC增幅的一个重要参数。一个X射线最大辐射通量较小但其太阳经度角较小的耀斑对电离层的影响可能会强烈于X射线最大辐射能量较大但其经度角较大的耀斑。当X射线最大辐射通量相近时,耀斑距日面中线的经度角越小,耀斑对电离层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