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201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北京石花洞石笋物质旋回微层及其气候重建研究在古气候领域已有广泛报道.而本文所研究的石笋(XMG),自20世纪90年代初后突变发育了疏松-致密型微层,这种微层类型以前在石花洞从未发现.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测显示,这种疏松-致密层偶是由方解石组构(calcite fabric)差异引起,不透光疏松层是粒状镶嵌结构微晶方解石,而透光致密层是晶簇状纤维晶方解石.在对该石笋观测站点的现生碳酸盐SEM分析后,发现其可分为3种类型, I型是旱季1~3月沉积的晶粒较大且晶面较为平整的菱面体及其组合体; II型是旱-雨季过渡时期(4~5和10~12月)生长的大、小晶体混生型; III型是雨季生成的晶粒细小(粒径4μm)的微晶.菱面晶体所含杂质少,形成条件为滴水慢且稳定、方解石饱和指数偏高、洞穴CO2浓度低以及洞穴扰动最小,这类晶体构成了透光纤维晶方解石层;而微晶伴有较多杂质,当季新水补给、洞穴CO2浓度升高以及旅游活动增加等因素均利于其生成.由于疏松的微晶方解石亚层形成于洞穴开放之后,故推测洞穴开放后人为干扰所引起的洞穴环境改变,很可能是其突变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05-06”西江特大洪水对河流碳输出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会国  汉景泰  张淑荣  吕喜玺 《科学通报》2006,51(23):2773-2779
2005年6月西江(珠江主干流)发生了一次重现期近200年的特大洪水事件. 在此洪水过程中, 通过系列采样, 对河水总悬浮物(TSS)、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进行实验室测定, 对洪水水体的碳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作了讨论. 这些参数反映了流域地表和地下径流在洪水过程中的变化. 洪水事件对西江POC通量的估算影响最大, 其次为DOC, 而对DIC影响较小. 通过分别对西江全年及洪水期(2005年6月21~28日)的碳通量进行估算, 结果表明洪水期DIC, DOC和POC的通量分别为1.52×106, 0.24×106, 0.54×106 g·km−2·a−1, 分别占全年碳通量的14.87%, 24.75%和44.89%, 洪水期间碳输出量对河流碳输出总量及构成方式有不可忽略的贡献, 研究洪水事件的碳通量对于准确认识洪水频发河流的碳通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 ,将土地利用分为农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其它用地 ,利用本区 1 987年~ 1 999年的土地利用统计资料 ,建立灰色动态预测 GM( 1 ,1 )模型 ,对西固区未来 2 0年的各类土地利用作出预测 ,定量描述它们的变化趋势 .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 ,农业用地有下降趋势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长较快 ,其它用地稳中有减 .然后根据西固区实际 ,结合河谷型城市共有的特征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定规律 ,并提出解决此类城市土地供需矛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