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花椰菜花药培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品种B-21为材料,对花椰菜的花药培养条件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花药消毒处理采用0.1%升汞消毒30min效果较好,成活率达86.67%;E3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6.11%,比MS培养基提高4.40%;用培养基MS 0.5 mg/L6-BA 0.5 mg/L NAA出芽率为31.67%,分化绿苗率为94.79%;用生根培养基1/2 MS 0.1 mg/L NAA 活性碳2 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植物生存和进化上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遗传学、生理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动物细胞理论的平行性对植物PCD的鉴定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胁迫相关的PCD的鉴定仍有较大的复杂性.当今植物PCD的鉴定主要以探针染色分析核形为主,多种方法结合,但还需要更加可靠的表征和表征的量化.逆境下PCD的鉴定主要在3个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ⅰ)多重抗性间的关联研究;(ⅱ)抗性遗传资源使用;(ⅲ)种质资源保存.本文主要结合实践中的PCD鉴定的应用前景来综述当前胁迫条件下植物PCD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水稻的包穗现象主要是由倒一节间缩短造成的. 阐明包穗形成的分子机制, 对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穗问题, 创造水稻新种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籼稻品种明恢86 的组织培养后代中获得了1 个包穗突变体, 命名为esp2(enclosed shorter panicle 2), 其穗部被剑叶叶鞘完全包裹, 倒一节间几乎完全退化, 而其余各节间长度则没有明显改变. 遗传分析表明, esp2 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能稳定遗传且不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显然, ESP2 是控制水稻倒一节间发育的一个关键基因. 利用esp2 与粳稻品种秀水13 杂交的F2 群体以及SSR 和InDel 标记, 将ESP2 精细定位在1 号染色体短臂末端一个14 kb 的区域内. 根据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注释, 该区域内只存在1 个完整的基因, 亦即一个假定的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putative phosphatidylserine synthase)基因. 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内部插入了一个5287 bp 的反转座子序列. 因此, 我们将该基因作为ESP2 的候选基因. 本研究结果为ESP2 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数量性状基因型选择与基因型值选择潜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为人  周元昌  李维明 《科学通报》2002,47(18):1408-1411
根据选择依据的不同,数量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可分为基因型选择和基因型值选择两种,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两种选择方法的潜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基本规律相似,除了在QTL数目很多且效应相等的情况下基因型选择表现较优之外,在其他情况下,两种方法的效果差不多,从应用的角度看,基因型选择与基因型值选择相结合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水稻幼穗分化受阻突变体lhd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圭630/台湾粳的F1花药培养后代群体中发现了水稻幼穗分化受阻突变体lhd(leafy head), 其植株明显矮化, 叶片细小且丛生, 始终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遗传分析表明, lhd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该突变基因拟命名为lhd(t).显然, LHD(t)是控制花序分化的关键基因.以lhd杂合体与明恢77和京花8号杂交, 建立了2个F2群体.在与京花8号杂交的F2群体中, 部分lhd植株表现出"中间类型", 说明遗传背景会影响突变性状的表现.利用已公布的水稻RM系列SSR标记及自行设计的SSR标记, 结合BSA和突变株(共498株)分析, 将LHD(t)基因定位在第10染色体长臂端, 其中标记SSR1, RM269, RM258, RM304和RM171位于一侧, 与LHD(t)的图距分别为6.4, 16.6, 18.4, 22.2和26.3 cM; SSR4和SSR5位于另一侧, 与LHD(t)的图距分别为0.6和2.2 cM.该结果为进一步对LHD(t)的克隆和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水稻幼穗分化受阻突变体lhd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段远霖 《科学通报》2003,48(15):1662-1665
从圭630/台湾粳的F1花药培养后代群体中发现了水稻幼穗分化受阻突变体lhd(leafy head), 其植株明显矮化, 叶片细小且丛生, 始终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 遗传分析表明, lhd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该突变基因拟命名为lhd (t). 显然, LHD(t)是控制花序分化的关键基因. 以lhd杂合体与明恢77和京花8号杂交, 建立了2个F2群体. 在与京花8号杂交的F2群体中, 部分lhd植株表现出“中间类型”, 说明遗传背景会影响突变性状的表现. 利用已公布的水稻RM系列SSR标记及自行设计的SSR标记, 结合BSA和突变株(共498株)分析, 将LHD(t)基因定位在第10染色体长臂端, 其中标记SSR1, RM269, RM258, RM304和RM171位于一侧, 与LHD(t)的图距分别为6.4, 16.6, 18.4, 22.2和26.3 cM; SSR4和SSR5位于另一侧, 与LHD(t)的图距分别为0.6和2.2 cM. 该结果为进一步对LHD(t)的克隆和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